八成日間避暑中心表現不合格 三成無冷氣 室溫最高達30度
綠色和平促民政事務總署統一準則 協助弱勢社群應對酷熱天氣
【2025年9月12日 香港】— 綠色和平聯同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及心理學系教授(下稱團隊),發佈「香港臨時避暑中心基本設備調查」(下稱調查)評分結果,發現八成日間避暑中心表現「肥佬」,逾三成沒有冷氣,逾兩成沒有飲水機。綠色和平認為,弱勢社群在氣候危機下的暑熱風險有增無減,民政事務總署須制定並統一避暑中心基本服務準則,確保每間中心配備冷氣、飲用水和座椅等基本設施,加強保安、私隱設施,並提供基本醫務、社工轉介和康樂等服務,保障弱勢社群的健康。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說:「避暑中心的目的是讓市民在酷熱天氣下,於安全、舒適的環境休息。然而,調查發現多間日間避暑中心缺乏冷氣、水機及座椅等基本設施,有避暑中心在炎夏時室溫高達30度,儼如『焗桑拿』,情況十分荒謬;而保安、私隱等設施亦欠奉,令有需要使用設施的弱勢社群卻步。」
團隊參考波特蘭、鳳凰城、巴塞隆拿等國際城市的避暑中心做法,並收集 97 位本港無家者、劏房戶、低收入市民等的意見及期望(註1),制定本港日間及夜間避暑中心的五大評分準則,包括:一、基本設施和環境;二、水和膳食;三、安全及私隱;四、指示和資訊;五、人員配置和服務,並於今年 7 月 25 日至 8 月 18 日期間,實地考察全港所有避暑中心( 19 間屬臨時, 8 間屬額外),並作出評分,100 分為滿分,50 分為合格。
調查結果顯示,在 27 間日間避暑中心中,八成表現「肥佬」,逾三成(33.3%)沒有冷氣,超過兩成(22.2%)沒有飲水機,有近兩成(18.5%)未能同時提供冷氣和飲水機,包括位於酷熱風險甚高(註2)的慈雲山(南區)社區中心、石硤尾社區會堂、藍田(西區)社區中心和隆亨社區中心。
團隊在 9 月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日子前往位於酷熱風險甚高的慈雲山(南區)社區中心及石硤尾社區會堂,在下午時份以溫度計測量日間避暑中心的室內溫度,發現前者溫度高達 29.9°C ,後者溫度更錄得 30.9°C 。避暑中心在缺乏冷氣等設施的情況下,難助使用者降溫。
調查亦發現,在 19 間夜間避暑中心中,除了 1 間未能提供飲用水外,其餘均具備冷氣和飲水機。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指:「日間與夜間酷熱所引致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既然夜間避暑中心能提供冷氣等必備設施,反映民政事務總署並非不能,而是不為。」當局應統一所有避暑中心設施標準,確保所有避暑中心提供避暑必備設施,協助使用者減低暑熱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教授強調,香港的城市密度高,增加熱島效應,各區的暑熱壓力存在明顯差異(註3),相關影響應被納入選址和設施的考量:「酷熱天氣加劇,市民對避暑中心的需求日益迫切,香港應參考國際經驗,將避暑中心由臨時措施轉為恆常服務,在夏季持續開放,以應對常態化的極端高溫。」
另外有研究(註4)指出,極端高溫天氣會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馮海嵐教授指:「避暑中心除了提供冷氣、飲水機和座椅等必備設施外,亦須提供有意義且具吸引力的活動,避免讓使用者『呆坐』,減輕高溫天氣對情緒的衝擊,吸引有需要的人士來使用和消暑。」
今年天文台已發出超過 50 次酷熱天氣警告,氣候危機下弱勢社群首當其衝。綠色和平促請民政事務總署,制定「以人為本」的避暑中心基本設施和服務準則,包括:一、確保所有避暑中心提供冷氣、水機、座椅等;二、在夏季持續開放避暑中心;三、提供康樂活動、加強保安及私隱度,提升市民使用避暑中心的意欲。政府須趁明年《氣候行動藍圖》更新前舉行公眾諮詢,廣泛收集公眾意見,幫助弱勢社群及市民應對酷熱天氣。
註2:Junyi Hua, Xuyi Zhang, Chao Ren, Yuan Shi, Tsz-Cheung Lee, Spatiotemporal assessment of extreme heat risk for high-density cities: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from 2006 to 2016,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Volume 64, 2021, 102507, ISSN 2210-6707, https://doi.org/10.1016/j.scs.2020.102507.
註3:Zhixuan Lin, David C W Chin, Helene H Fung, Jennifer C Lay, Dwight C K Tse, Hot Instantaneous Temperature and Affect: Meaningful Activities as a Buffer for Older Adults With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Innovation in Aging, Volume 7, Issue 6, 2023, igad057, https://doi.org/10.1093/geroni/igad057
註4:Zhixuan Lin, David C W Chin, Helene H Fung, Jennifer C Lay, Dwight C K Tse, Hot Instantaneous Temperature and Affect: Meaningful Activities as a Buffer for Older Adults With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Innovation in Aging, Volume 7, Issue 6, 2023, igad057, https://doi.org/10.1093/geroni/igad057
傳媒聯絡:
伍漢林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梁栩焮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