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市民及十名專家學者支持發展本地可再生能源 推氣候適應措施成共識
綠色和平促政府加快檢討氣候目標 落實及公布2,400億元氣候預算
【2024年11月13日 香港】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周一(11日)晚召開,綠色和平聯同香港浸會大學亞洲能源研究中心發佈《香港氣候行動策略民間研究》結果(下稱研究),有一半受訪專家、學者及能源業界代表,和近八成市民支持推動更多本地可再生能源和氣候適應措施,例如改善水浸基建等。綠色和平促請政府把握來年《氣候行動藍圖》(下稱藍圖)每五年一次的檢討機會,善用已承諾的2,400億元氣候預算,制定更進取和具體的減排和適應政策,履行全球控溫1.5度的責任,並保障市民安全。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指:「政府自2021年公布《藍圖》至今三年,2,400億元氣候預算細節卻下落不明,恐拖延減碳進度。單是去年的『世紀暴雨』已造成至少十多億元的經濟損失,採取氣候行動刻不容緩。研究反映社會對發展本地可再生能源和氣候適應措施有基本共識,政府須在來年檢討《藍圖》時要回應社會訴求,並公佈計劃交代氣候預算的詳情。」
綠色和平委託香港浸會大學亞洲能源研究中心(下稱研究中心),在2024年6月至10月期間分四階段進行研究,包括:1) 檢視15個不同地區的氣候行動藍圖;2) 與20位專家(包括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學者、能源業界代表和非政府組織等)進行深度訪談;3) 透過協商性網上民意調查,收集196位市民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案的意見;以及 4) 委托香港民意研究所電話訪問1,019名18歲或以上市民,了解市民對氣候變化及相關措施的看法。
研究中心於今年6月至8月期間,訪問了20位專家和學者。他們普遍認同藍圖的減碳策略,但有10位專家學者認為減碳路線不明確,需要公佈更多細節。一半專家學者(10位)支持發展更多本地可再生能源,四成(8位)認為須推出更多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例如增加太陽能風力發電的比例,以及為氣候變化下弱勢社群提供援助等。
為進一步了解市民對香港氣候政策的看法和期望,綠色和平和研究中心於9月舉行兩場協商性網上民意調查討論會,並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於10月進行電話訪問。調查結果顯示,市民與專家學者的看法相當脗合──民調顯示近八成人認為應該推動更多可再生能源發展(78%)、改善水浸的基建以應對極端天氣(79%);近七成人(68%)認為要推動減少路面車輛的政策等。另外,有七成半(75%)受訪者認為香港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最大責任,惟僅約三成半市民(36%)信任香港政府能幫助香港應對氣候變化。
香港浸會大學亞洲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張文偉表示:「是次研究反映現行氣候政策落伍,既未能回應國際城市關注的氣候議題,亦未能滿足專家和香港市民的期望。政府需具體闡述2,400億氣候預算可以怎樣回應市民以致國際社會關心的氣候議題,如應對極端天氣、發展本地可再生能源、自然保育,及公眾健康。同時,政府應該增加講解氣候預算及政策的構思、設計、確保政策有效執行的措施;加強資訊透明度及跨界別社區層面的參與。」
伍漢林補充:「政府應對氣候變化責無旁貸,必須立刻採取具體行動,回應社會共識。我們促請政府應在新藍圖重啟本地離岸風力發電項目、在全港水塘鋪設浮動太陽能板等;以及全面評估極端天氣的影響、推動相關基建及措施;並為弱勢社群提供援助,確保相關氣候資金預算用得其所,讓市民重拾信心。」
*報告全文將於12月內上載至綠色和平香港官網及香港浸會大學亞洲能源研究中心網站,詳細數字請參閱報告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伍漢林
電話:2854 8363
香港浸會大學亞洲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 張文偉博士
電話:3411 7753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 梁栩焮
電話: 2854 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