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政策偏離控溫1.5°C目標
十七團體促請政府制定更進取的減碳措施
政府將於下周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綠色和平聯同低碳想創坊及綠惜地球,代表14個環保團體,今日與8位裝扮成不同社會階層的義工,於政府總部外向環境及生態局遞交氣候政策意見書,促請當局趁明年更新《氣候行動藍圖》(下稱《藍圖》)的契機,制定更進取的減碳目標及措施,確保政策與全球控溫1.5°C目標一致,協助市民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
綠色和平氣候項目主任伍漢林說:「香港近年酷熱天氣、暴雨和強颱風等極端天氣日益頻繁,嚴重影響市民生活,反映氣候危機迫在眉睫。然而,最新研究發現,香港的碳預算或將於2029年超出限額,偏離《巴黎協定》全球控溫1.5°C的目標。政府在明年更新《藍圖》前,應展開廣泛的公眾諮詢,聆聽社會各界的意見,並切實負起責任,協助不同階層市民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世界氣象組織 (WMO) 已確認,2024 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比工業化前時期的溫度高出 1.5°C 以上。聯合國報告亦指出,即使所有 G20 國家完全履行減排承諾,全球暖化在本世紀末仍可能達到 2.6°C,遠超 1.5°C 的目標。如果不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全球升溫甚至可能達到3.1°C,後果不堪設想。
根據思匯政策研究所的「香港能源政策模擬器」,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4至2022年間下跌24%,或可配合《巴黎協定》2°C控溫目標,但估計將於2029年超出控溫於1.5°C內目標的碳預算,令2100年實現相關目標的機會降至67%。
低碳想創坊高級項目經理郭曉忠表示:「香港可再生能源佔發電燃料比例不足1%,與《藍圖》裡2035年中期目標的7.5-10%相差甚遠。政府必須在未來10年內加緊進度,制定更具吸引力政策和誘因,優先發展本地可再生能源,才有望達標。」此外,低碳想創坊強調,香港極端天氣逐年加劇,剛過去的七月便有22日需要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然而弱勢社群卻欠缺全面的健康保障。郭曉忠指出:「制定專門的氣候適應政策藍圖已刻不容緩,尤其是政府必須審視酷熱天氣的管治和應急政策,並針對弱勢社群制定明確的健康適應目標。」
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表示:「廢物產生的碳排放在過去20年激增25%,而棄置每噸垃圾的成本在過去十年已增加59%,廢物圍城長遠會造成沉重的財政和環境負擔。當局應在源頭減少、推動重用和回收三方面著手,以收滅赤和減排之效。」
思匯政策研究所項目主管譚芷菁指出:「環環相扣的危機需要綜合、全面的解決方案。為配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框架,香港可引領亞洲,率先展示高度城市化地區如何應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以同時應對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的雙重危機。」
團體今日邀請8名義工,扮演清潔工、地盤工人、外賣員、藍領、長者、家庭主婦和學生等,他們手持標語,身穿印有訴求的上衣,向當局表達對氣候變化的關注,象徵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對各階層市民造成影響,並促請政府不要坐以待斃,正視1.5°C升溫限制的重要性,立即加強應對極端天氣的措施,保障市民健康和安全。
來年更新《氣候行動藍圖》是重要時刻,政府應藉此良機加強氣候監管及提升香港的氣候韌性,制定更進取的減碳目標和行動,推出更以人為本的適應政策。
團體在建議書中亦提出以下氣候政策建議:
- 確保政策與全球控溫1.5°C目標一致以及完全滿足巴黎協定
- 完善氣候治理框架 促進有效行動
- 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
- 構築香港成為綠色航運與交通樞紐
- 推動源頭減廢和促進循環經濟
- 制定全面的氣候變化適應藍圖
- 採納「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
- 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區可持續金融中心的地位
- 深化氣候與可持續發展教育
- 提升氣候數據透明度與公眾參與
發起團體(按筆劃順序)
低碳想創坊
思匯政策研究所
綠色和平
綠惜地球
按此閱讀 2025-2026年度《施政報告》聯合氣候政策建議全文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伍漢林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 梁栩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