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燃油車「收掣不及」4 大車廠助長全球升溫破 1.5°C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正於埃及召開,要達成《巴黎協定》控制升溫於攝氏 1.5 度內的目標,需要各界攜手行動,其中佔全球碳排放約 21% 的交通運輸業,有責任加快從燃油車過渡至電動車等「零排放車輛」。
不過,綠色和平德國辦公室與東亞分部合作的最新報告揭露,全球 4 間主要車廠豐田、現代起亞、福士及通用汽車,轉型步伐猶如「收掣不及」,燃油車產量勢遠超升溫 1.5°C 目標所允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阻礙氣候行動邁進。

文章目錄
歷來最熱 8 年 升溫已達 1.15°C
世界氣象組織(WMO)在 COP27 會議首日發表報告,指出過去 8 年(2015-2022年)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 8 年,並估計今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會比工業革命前時期(1850-1900年)高出 1.15°C。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 COP27 開幕禮致辭時,亦向與會領袖發出最後通牒:「我們正踩着油門,一路駛向氣候災難……人類僅有一個選擇:合作或者滅亡。」
延伸閱讀:COP27 是什麼?精讀 2022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焦點
要在氣候危機當前「急煞車」,意味淘汰燃油車步伐必須加速──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去年發表報告,要控制升溫幅度於 1.5°C 內,全球到 2050 年僅能多排放 4,000 億噸二氧化碳(即所謂碳預算 Carbon Budget)。
而參考科學模型把碳預算分配予不同行業及用途,輕型車輛(LDV, Light-duty Vehicles,泛指私家車與輕型貨車)餘下約 530 億噸碳預算,意味到 2030 年,全球汽車製造商必須生產少於 3.15 億輛燃油車。
延伸閱讀:電動車環保嗎?有什麼隱患?香港政策能否實現真環保?

「超標」6,300 萬架 豐田淘汰燃油車無期
不過,綠色和平德國辦公室與東亞分部合作發表《內燃機泡沫》報告,分析全球 4 間主要汽車生產商豐田(Toyota)、現代起亞(Hyundai/Kia)、福士(Volkswagen,又名大眾汽車)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電動車銷售目標與燃油車淘汰時間表,推算相比控制 1.5°C 升溫的目標產量,2030 年全球燃油車生產將「超標」 3.3 至 4.63 億輛,恐令輕型車輛領域的累積碳排放高達 980 至 1,160 億噸。
4 大車廠當中,以至今尚未制訂整體淘汰燃油車時間表(2035 年全面「電動化」的凌志 Lexus,僅佔整體銷量 7%)的豐田汽車「超標」情況最嚴重,預料比 1.5°C 目標燃油車產量多出 6,300 萬架;而福士、現代及通用汽車亦分別超出 4,300 萬、 3,900 萬及 1,300 萬架。
另外,按照 4 間車廠目前的「零排放車輛」轉型承諾,電池電動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BEV)到 2030 年仍僅佔其整體汽車銷售量 52%。

綠色和平德國辦公室氣候項目主任 Benjamin Stephan 表示:「豐田、福士、現代等全球領先車廠,過渡至『零排放車輛』的步伐過於緩慢,正危害地球未來。隨着氣候危機加劇,從紐約市到新加坡政府均已制訂禁售燃油車時間表,若傳統車廠來不及電動化,將難與新晉電動車品牌匹敵,面臨資產風險。」
2030 年電動車轉型 避免 15 萬億元碳泡沫風險
面對氣候危機攔路,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去年起組成「汽車業減碳」團隊,倡議東亞地區多個跨國汽車品牌於 2030 年前淘汰燃油車,並加快轉型至「零排放」的電動車。
特別是投資者及消費者關注企業 ESG 表現已成大勢所趨,「碳泡沫」(Carbon Bubble)理論更認為市場目前尚未正視遏制全球暖化必須停止開採大部份化石燃料、令相關企業資產大幅貶值的風險;今次報告就指出,全球 12 大車廠若未能加速轉型,隨時面臨高達兩萬億美元(約 15.6 萬億港元)的市值蒸發甚至債務風險。
延伸閱讀:ESG 是什麼?對環境很重要?香港、企業如何實行?

綠色和平「汽車業減碳」項目團隊將繼續提出可行方案,向各大車廠倡議 5 點訴求:
- 於 2030 年停止生產燃油車
- 減碳範圍涵蓋供應鏈
- 提升電池及各種物資重用及回收系統
- 確保「公正轉型」,培訓汽車從業員具備與時並進的工作能力
- 改革營商模式,以共享取代銷售
邀請你支持綠色和平的拯救氣候工作,使我們更具力量保持 100% 公正獨立,推動政府、企業加入減碳行列,及早落實具體行動計劃,減緩氣候危機!
延伸閱讀:
2022 全球車企環保減碳排名:豐田續墊底 日產、本田開倒車
氫能車減碳路路通?現代汽車「慢速」碳中和分析
《內燃機泡沫》(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Bubble)報告(英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