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氣候
10 mins

《香港氣候行動策略民間研究2024》研究報告

作者: 綠色和平

香港政府於2021年10月發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該計劃就未來15至20年撥出2,400億港元作氣候預算,應對不斷加劇的氣候危機。計劃宣布四項關鍵策略,包括1)淨零發電;2)節能綠建;3)綠色運輸;及4)減廢回收。然而,政府至今仍沒有確切指明哪些政策包括在氣候預算內,亦沒有清楚說明各項政策執行的時間表及細節,對本港的可持續發展影響深遠。

為了解氣候變化持份者(Climate stakeholder)對氣候政策的看法,香港浸會大學亞洲能源研究中心、綠色和平與10位各大院校的學者(下稱「研究團隊」)合作進行一項題為「公眾參加氣候預算:透過協商性網上民意調查(下稱「討論會」)讓學者、專業人士、倡議團體和公眾參加氣候變化的討論」(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limate Budgeting; Engaging academics, professionals, practitioners, and the public in climate change discussion through a Deliberative Poll)的研究項目。

本次研究有以下主要發現:
● 對比世界上15個國家、地區及城市,香港氣候行動藍圖與大部分地方都聚焦在「能源」、「能源效益」、「綠色運輸」及「廢物處理」等四大策略來減碳。但是,香港的氣候行動藍圖缺少一些重要部分,包括「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水資源管理」、「食品生產」、「公眾健康」,及「適應氣候變化」;

● 部分專家認為《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方向正確、目標和行動較容易實現,及所需的成本較低;

● 有一半(10位)專家指出《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的行動細節不夠具體;缺乏更進取的減碳目標、清晰標準和時間表,及氣候預算的具體詳情。專家們在「能源」、「廢物處理與源頭減廢」,及「適應氣候變化」等範疇上提出超過145項建議以應對氣候變化;

● 約四成討論會參加者選擇「方案三:政府主導、加強香港整體規劃」為最支持的方案;「方案二:市場導向、加強香港地區適應」得到超過八成參加者支持;

● 超過六成討論會參加者支持政府的氣候政策、碳中和目標,及可再生能源政策;

● 超過七成五討論會參加者支持政府發展可再生能源,明顯較只有約四成七參加者支持的「從內地輸入可再生能源」比例高。有參加者認為香港仍然有空間發展可再生能源,而向鄰近地方購買可再生能源供港則需要考慮到電力穩定性、協議與條款、透明度,及價錢等問題;

● 超過七成討論會參加者最支持與適應氣候變化相關的選項,包括「評估現有政策及各政府部門在適應氣候變化和應對災害的能力」、「優先加強住宅及社區設施的防水浸基建,為沿岸低窪地區建立保護措施」,及「透過社區網絡,協助弱勢社群離開災害風險較高的地區」。有參加者認為政府應改善各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以減少極端天氣的影響;

● 討論會參加者多次提及不同氣候政策的意見,包括「優先發展本地可再生能源」、「將商戶納入累進制級別電力收費制度」、「完善的城市規劃」、「管制冷氣使用」、「單車代步」、「解決交通擠塞」、「提升回收過程的透明度」、「管制塑膠包裝」、「推動本地農業」、「推行碳排放標籤」、「保障弱勢社群」,及「為極端天氣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 超過六成五電話訪問受訪市民支持政府為氣候變化採取更多行動,有近八成受訪市民支持政府改善防水浸基建,以應對暴雨、颱風和風暴潮;

● 超過六成討論會參加者與電話訪問受訪市民都表示同意香港政府、電力公司,及市民需為香港應對氣候變化負上責任。最多參加者與受訪市民表示同意香港政府需為香港應對氣候變化負上責任;

● 少於四成討論會參加者與電話訪問受訪市民表示信任香港政府能幫助香港應對氣候變化,少於五成參加者與受訪市民表示信任香港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資訊、能力,及能保障公眾利益。

● 研究團隊發現香港市民普遍支持不同範疇的氣候政策,但是市民對政府的整體信任程度不足,反映政府現時的氣候政策未能回應專家和市民的期望。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研究團隊建議:

● 政府需要具體闡述2,400億氣候預算可以如何回應市民和國際社會對氣候問題的關注,包括應對極端天氣、發展本地可再生能源、保護自然環境,以及保障公眾健康等方面。

● 政府應該加強闡述氣候預算和政策的設計思路,確保政策能有效實施;提高信息透明度,並促進跨界社區參與。

● 政府應該貫徹氣候公義轉型的原則(包括:分配公義、程序公義,及承認公義)來推動氣候政策和措施,確保氣候政策公平、透明,並重視弱勢群體的聲音。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