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迷思系列‧中】再生能源其實又毒又佔空間又破壞生態,扮潔淨能源?
文章目錄
迷思4:生產、棄置太陽能板一樣污染環境,談何環保?
懷疑論者云:整天說清潔能源,其實太陽能板也不是零污染!製造太陽能板需要耗用能源,部份更含有重金屬,或使用有毒有害化學物作加工用途,生產和棄置過程為環境帶來影響… 仲唔畀我揭穿太陽能陰謀?

✅優質回收、加工系統,影響減到最低
您我並非聖人,使用能源多少會影響環境,卻更應選擇影響較小的能源。據綠色和平《中國光伏產業清潔研究報告》分析指,以太陽能板壽命一般長25年計算,發電系統運作約1.3年,輸出電力便能抵銷生產造成的能源消耗(energy payback);此外,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每度電平均排放33至50克二氧化碳,天然氣卻要排放377克,煤更高達800克 ,可見其節能減排效果遠勝化石燃料。
物料方面,常見太陽能板的主要部件為矽(玻璃)、鋁(框架)及銅(電線),而薄膜光伏模組或含有鉛、鎘(cadmium)等重金屬,隨意丟棄可能污染泥土和水源;另外,在生產太陽能板的多晶矽電池(polysillicon cells)過程中,確有機會將有害化學物如四氯硅烷(SiCl4)釋出環境。然而,全球超過8成生產企業已採用封閉式系統處理污水,多種物質亦有替代品可供採用,只要有關法例及政策配合,雙管齊下促使廠家改善生產過程,便能盡量減少污染。而在日常使用情況下,洩漏毒素損害人體的風險近乎零,與一般電器無異。
其實只要處理得宜,廢舊太陽能板高達90%玻璃及95%半導體物料均可回收重用。例如歐盟推行電器及電子設備生產者責任制(WEEE),強制在歐盟成員國營運的太陽能設備製造商、分銷商及安裝商,必須收集使用過的太陽板作妥善處理,並回收最少80%組件,將污染風險減至最低。

❌核災陰霾、空氣污染、氣候變化,條數點計?
健康禍害當然不能輕言「拉勻一世」計,分析能源污染同樣不宜「見樹不見林」。清潔能源儘管仍有「毒物」問題未解決,整體而言卻對環境造成最小禍害。
使用化石燃料加劇全球氣候變化,同時引致嚴重空氣污染──世界衞生組織數據指出,全球每8名死者就有1人死於空氣污染,而單計中國內地已造成每日4,400人身亡;哈佛大學與綠色和平研究亦發現,假如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停建新的煤電廠,每年可至少拯救5萬人性命。
還我清新空氣,核能何嘗不可?2010年,環境局就2020年核電比例由23%增至50%進行公眾諮詢,惟翌年3月不幸爆發福島核災,加上綠色和平聯同市民及多個民間組織攜手推動,最終擱置「擴核」。核輻射教訓未敢忘記,其實核電從開採原料、提煉、運送到儲存核廢料同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綠色和平建議,當大亞灣核電廠供電合約於2034年結束、已達到一般40年設計壽命上限之時,只要屆時香港用電量比2014年減少兩成,使用一成可再生能源,在政府計劃以天然氣取代煤的前提下,即可順勢淘汰核電。
迷思5:土地問題!風車、太陽能板無處容身?
樓奴云:從港人「上車」難到郊野公園告急,一切都是土地問題,既然如此,明知一座座風車矗立海岸、一塊塊太陽能板「密鋪平面」皆是幅員廣闊,又怎適宜香港這片彈丸之地?

✅科技日新月異,香港大把玩法
可再生能源的基建設施必然在陸地「企定定喺度」?就算見證風能大國丹麥有25%風車位於離岸地區、美國愛達荷州的「太陽能路磚」實驗,也覺得遙不可及?其實在香港「捐窿捐罅」,已經有不少分散式發電系統(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就地發電就地用」,減少長途輸送電力造成的損耗!
水務署2017年2月起於石壁水塘安裝全港首個浮動式太陽能板系統,為水塘內的抽水站供電,同時減低水塘的水份蒸發及藻類滋生,水亦能保持系統的溫度,提升發電效率,互惠互利,至今運作一年多已發電超過12萬度,滿足36戶普通家庭的全年用電量;第2個系統亦已於2017年10月,在船灣淡水湖完成安裝。據水務署推算,只要利用全港10%水塘面積發電,足以滿足本地0.5%用電需求,有條件媲美日本千葉縣「太陽能浮島」!
此外,渠務署除了以太陽能供電予偏遠地方的「污水及雨水處理設施」,2016年12月更在小蠔灣污水處理廠的閒置空間安裝由超過4,200塊太陽能板組成、發電容量達110萬瓦的太陽能發電場,足以供應污水廠1/4電力需求。
香港日照充足,絕對是發展太陽能的「潛力股」。雖然可再生能源目前只供應香港0.1%電力,其實據理工大學研究,單是在全港建築物天台安裝太陽能板,就可滿足全港6%電力需求!只要我們進一步善用水塘、岩石坡、天橋上蓋等空間,甚至順應科技潮流,未來進一步研究應用加裝於窗戶及室外屏幕的透明太陽能玻璃,可再生能源有能力做到更多!

✅佔地性價比極高
可再生能源發電場難免佔用土地,性價比卻稱得上經濟實惠。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指出,若利用向岸風、地熱能、聚光太陽能熱發電(CSP)、光伏太陽能板(utility PV)的可再生能源組合,只需耗用少於1%土地,便可為全球139個國家達至100%可再生能源。
部份國家個案研究:
‧ 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指出,日本只須3.4%土地架設太陽能板,就可滿足全國各大產業(電力、暖氣、交通)的77%能源需求
‧ 若美國在亞利桑那州等全國陽光最充足地區架設太陽能板為全國供電,只須耗用約12,000平方公里土地,僅多於全國高爾夫球場佔用的10,000平方公里,更遠低於34,000平方公里的煤礦地帶
‧ 德國研究顯示,若單以風能實踐100%可再生能源,只須使用全國約1.7%土地;若單用太陽能,佔地更少於1%
以為上述國家鄉郊處處才能奢談可再生能源?密集都市一樣可以!例如韓國首爾市政府在地鐵車廠、淨水廠的閒置空間及公路旁邊等地加裝太陽能板發電,同時資助市民在家中露台裝置小型太陽能板,鼓勵公眾使用清潔能源。新加坡亦在相關政策配合下,太陽能裝機容量於2010至15年間增加16倍至46兆瓦,該國政府更計劃在2020年進一步提升裝機容量至350兆瓦。
另外,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2016年9月遷進新地址時,透過多項節能設計,並在屋頂加裝太陽能板,整體節省50%用電,成為密集都市的另一成功範例。

❌化石燃料吞噬更多土地
化石燃料擁護者沒有告訴您的是,燃煤或天然氣的佔地遠遠不只電廠,還有儲存庫、煉油廠、喉管、貨運港口以至相關基建。例如《科學》雜誌研究指出,北美洲自2000年起因為相關基建,已佔據超過30,000平方公里土地,相等於382個香港島面積。
另外,煤礦、氣井終有乾涸一日,必須定期開墾新資源才能「續命」,風車、太陽能板卻毋須「搬家」。美國便有研究指出,若以年均生產1百萬兆瓦時比較各能源類型,頁岩氣及天然氣分別在25年及44年過後,就會比風能耗用更多土地資源。
迷思6:風車「副作用」多多:又有噪音,又「誤殺」雀鳥?
愛鳥之人云:香港作為候鳥天堂,雀鳥生態當然重要,若鳥群不幸闖進矗立風車,下場不堪設想… 情況絕非《死神來了》般危言聳聽,西班牙Navarra及美國加州的Altamont Pass便曾發生雀鳥死亡事故。

❌選址得宜,生態災難可避免
據美國農業部統計顯示,每10,000隻因人類活動喪命的雀鳥當中,只有不足1隻的死因源自風車,比石油、天然氣企業廢料池釀成更少「亡魂」,反觀大廈或窗戶就導致5,500隻身亡。
不過,誤殺雀鳥一隻也嫌多,廠商當然有責任做足環境評估、選址得宜,以避免釀成大規模生態災難;而Altamont Pass的風力發電供應商亦於2010年承諾,淘汰或更換為數近半、約2,400座過時風車,新建風車亦會遠離雀鳥覓食或乘氣流飛翔的地區,從而減少造成雀鳥傷亡。
此外,英國皇家雀鳥保護學會(RSPB)亦在官方網頁表明支持大規模推動風力發電,「相信風力發電可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而非以後者為代價」,同時指出氣候變化才是對鳥類及其他野生物種的「單一、最大、長遠」威脅。

✅活用鄰近土地,與環境共生
發展與環境保護從不應是「零和遊戲」,有研究指出,可再生能源發電場建築工程的噪音,有可能影響鯨魚、海豚等,但離岸風力發電場建成後,可作為人工珊瑚礁,並為海洋生物增添食物來源。至於噪音問題亦隨技術進步而降低,蘇格蘭有研究指出,當民居距離風車約350米(一般民居與風車的最短距離),音量水平約為35至45分貝,不比家用雪櫃或5公里外的繁忙公路嘈吵;即使身處寧靜鄉郊,距離1.5公里的風車已猶如「無聲」運作。
此外,可再生能源往往能與鄰近環境「共生」,例如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調查多個於2009年前建成的美國風能發電場,發現僅得1%土地永久中止生產(permanently taken out of production),亦不乏太陽能系統附近土地用作農業、畜牧甚至養蜂的例子。
【再生能源迷思系列三部曲】
上集:靠太陽能就失去穩定電力、工作?
下集:推廣再生能源取代平價燃煤,又係小市民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