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生活】非典 碳匯
因為新冠肺炎對全球的影響,啟發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以【非典生活】為題,與大家探討,人與生態、環境之間關係的改變及當中需要思考以至檢討的問題。系列第五篇,說到全球暖化、氣候危機下我們必須愛護、守護的森林。
昔日江南地區有一個民間習俗,就是弄璋種櫸樹,弄瓦種樟樹,寓意為學有所成,男的高中科「舉」,女的長大出嫁時,用來製作樟木櫳。
在今天全球暖化嚴重的時代,讓每個孩子都有一株屬於自己的樹,這種栽種為未來的思想,就格外顯得環保。
文章目錄
二氧化碳
眾所周知,各種引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之中,二氧化碳就佔去55%。而二氧化碳又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簡單可以理解為二氧化碳越多,綠色植物藉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的碳,轉化為植物生長必須的糖和纖維的量亦越高。植物生長旺盛,開枝散葉後又可進一步吸收二氧化碳。結果,樹木吸收二氧化碳,減緩全球暖化的效果就更明顯。
說到大氣層內二氧化碳含量迅速攀升的原因,科學界早就證實是由於工業革命以來,我們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釋放二氧化碳的結果。二氧化碳之所以叫做「溫室氣體」,原因是它能吸收從太陽和地球而來的輻射,令大氣層內的能量增加,藉此保持大自然的平均溫度,營造出適合各種動物、植物生長的溫暖空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就等於地球大氣層內的能量增加,能量除了令溫度上升,亦引發異常的熱浪、強化氣流和海流,促使超強颱風、颶風形成,引發能影響我們生命財產的暴雨、乾旱、雪災甚至地震,有機會引發饑荒或戰爭,而造成生靈塗炭。
「碳匯 Carbon Sink」
綠色的植物,從盤古初開以來,就有平衡二氧化碳量,製造氧氣的任務。種子發芽,長出綠色的葉片之後,就開始藉光合作用吸取空氣裏的二氧化碳。又以各種生物化學方式,吸收氮、磷、鉀等微量元素,併砌成植物的各種組織。持續生長的植物,表示持續將碳吸收並儲蓄起來。這種名為「碳匯 Carbon Sink」的鎖碳能力,進一步防止碳與氧結合,回復二氧化碳的模樣,逃回大氣層。
當葉片脫落,植株老死,這些有機物又經由各種生物作用,慢慢分解成有助它們生長的腐植質,或儲藏在地上或再次被樹木吸收使用。這種吸碳、鎖碳的功能,最終能穩定大自然裏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如近年出現的各種極端自然災害。
森林的經濟和自然價值
原始森林裏的大樹高聳挺拔,樹木成熟,林相穩定,內裏包含動、植物的品種多不勝數,是個優良的基因庫,能為我們提供醫、食、住等各種生活所需。那些上百年的大樹,穩定地鎖住了大量的碳,但由於生長快速的青年期已過,繼續吸炭的能力相對較弱。
天然的次生林或人工植林內的樹木,樹齡大都在100歲以下,處於蓬勃生長的壯年期,吸炭能力較強。這些樹林大都擁有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的角色 (Eco-system services),還有出產木材的經濟能力。透過科學化的林務管理技術,調整樹木品種的搭配和生長空間,促進樹木更新,加快幼樹幼苗的生長速度,使森林中不同樹齡的樹木能依序更替調整,從而建造既健康又複雜性高的樹林結構。有系統地進行如施肥、疏伐、修枝等人工管理,從而提高木材的產量和質素。碳保持木材的型態,被加工成各種傢俬、建材等木製品,繼續保持其鎖碳的功能。
我們所熟悉的闊葉樹例如楓樹、橡樹、樺樹、櫟樹等,都是有價值的吸碳、匯碳的經濟樹種。令減少二氧化碳量的環保工作,變成有活力的經濟活動。
各類樹林之中,紅樹林除了跟一般樹林一樣,有碳匯的功能外,生長在河口咸淡水交滙的紅樹林,本來就有沉澱、消化和儲存由上游沖下來的有機物的生態角色。有機質被河水運送而來,被生長在水中的紅樹的根、莖擋住,積壓起成為各種如招潮蟹或彈塗魚等河口生物的食物,又或成為各種潮間帶植物生長的土壤。結果,紅樹林雖然只佔全球熱帶森林面積的0.7%,全球陸地面積的0.1%,但它為海洋生物所提供的食物,郤佔全球沿岸生態系統的一半。
雖然如此,這種鹽分較高,含氧量低的環境,卻仍然有效地減低這些美味的有機質被生物吃掉分解,變回二氧化碳,重回大氣層的速度。相較之下,紅樹木鎖碳的密度,比陸地的樹林至少高3至5倍。
為了孩子的未來
要平衡二氧化碳積聚而引起的全球暖化、極端天氣等氣候危機的問題,以減少對人類文明和生命的影響,有效利用光合作用這個經典的生物化學方法,使用現代非典型的綠化管理思維,增加森林面積,保持沿海地區紅樹林的健康成長,又或在城市裡多種適合本土氣候的原生多年生樹木,讓它們自然地吸收大氣層內過多的二氧化碳,製造成生命不可缺少的氧氣,保持濕度和減少塵埃,是一個相對成本低、效益高,並能提升生活質素,而又能有效應對氣候危機的極端好方法。
【非典生活】系列
是天災?!由2019年冬天到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癱瘓全球經濟,是摧毀性的自然災害。是人禍?!有說是由食蝙蝠而引發,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在那一個時代沒有吃野味?
是「天擇」?!疫情簡單來說是一種生物影響另一種生物的數量,是經常發生的物競天擇事情。
是「典型現象」?!
各地的文化差異、經濟差異、政治差異是促進科技發展和改善生活質素的動力。
那麼,常用口罩、酒精搓手液、家居隔離、旅遊警示是非典型生活吧?抑或食不明來歷的野味、吃含毒素的菜蔬、 虐待式地生產肉類、濫用塑膠污染環境、製造二氧化碳改變地球溫度、霸佔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又或剝削其他人類的生存空間,才是典型的非典型生活呢?
作為保育工作者,趁著這個千載難逢又可能是最後一次機會,在大多數人都被迫停一停的日子,讓我逐一從生活日常裡分析,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被「非典典型化」吧!
閱讀更多:【非典生活】系列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馬屎文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