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森林
4 mins

【被忽略的瀕危生物 】白頸鴉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

當香港人開始認識和珍惜我們的生物多樣性,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走得更前,提醒大家別要愛得太遲,特別構思【被忽略的瀕危生物 】系列,專題介紹有甚麼正處於滅絕邊緣但仍被忽略的生物。系列第二篇:全球不到2,000隻但未獲瀕危保育關注的白頸鴉。

【被忽略的瀕危生物 】白頸鴉 © 呂朗婷
【被忽略的瀕危生物 】白頸鴉 © 呂朗婷

全身羽毛黑得連眼睛都看不清楚的雀鳥, 就是「烏」。 傳統所指的是烏鴉,原因應該是這類雀鳥大都是體型巨大、不怕人類、聰明、行為複雜、分佈廣闊,因此成為黑鳥的代表。

在香港,最常見的烏鴉,就是常在山林郊野小群活動、不停發出「呀!呀!呀!呀!」叫聲的「大咀烏鴉」。除了牠,還有在沿海濕地常見,頸上有一個白色圈的「白頸鴉」。雖說常見,香港大概只有362隻,而有專家在2017年跟據研究數據估計,全球只剩 2,000隻,是比瀕危的黑臉琵鷺更少的雀鳥

白頸鴉 © Johnson Chung
白頸鴉 © Johnson Chung

有别於行為趣怪,外表純潔的黑臉琵鷺,全身黑色只有少許白色的白頸鴉,就欠缺觀眾緣而少獲關注。雖然只剩不足二千,但仍未能進入瀕危的門檻,自 2004年,即差不多20年前被列為「近危」物種至今,沒有再被審視 !從極度瀕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的排列次序可以看得出,人類定立的保育架構是如何不足和親疏有別。


作者馬屎的話:「受保護動物」未必受到保護,「受保育關注」亦只是無意義的形容詞!就算落入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的級別,還須有幸被編入「紅色名錄」的「附錄1」中,否則,人們仍然可以「許可證」將物種當成合法商品。為甚麽「瀕危物種」在數量「未夠少」前,可以被漠視呢?香港又有甚麼正處於滅絕邊緣但仍被忽略的生物呢?希望【被忽略的瀕危生物 】系列可以喚醒你與更多人對周邊物種的關注。


充滿好奇心的鳥

可能只怪烏鴉的行為和外形太突出,太令人摸不著頭腦。從古時開始就只能活在神話的世界,在中國被角色設定為太陽中的黑色三足鳥,既充滿能量但又隱藏著難以順服的破壞力。

烏鴉被人類與之與死亡連繫在一起,是由於牠們有食腐肉的癖好!原本應該被視為大自然的清道夫,能有助防止疾病、疫症發生的益鳥。但由於與屍體有關,結果又被迷信形容為死神的使者,是人們擔心和懼怕的不祥物。

在濕地活動的白頸鴉亦有相似的食性,只是牠喜歡吃的是海鮮或河鮮,即撿食死去的魚、蝦、蟹,口味跟在堆填區徘徊的大咀烏鴉不同。但由於都是死去的生物,結果在現今普遍食物質素下降、內含過多化學物質和不知名病菌的年代,遇上牠們腸胃不能駕馭的惡菌或無法消化的垃圾時,便會一命嗚呼。不知是否在我們文化裏認為「天下烏鴉一樣黑 」,白頸鴉因而被判定為死有餘辜,人們未有施以援手。

烏鴉私情

烏鴉另一種令人不安的習性,就是牠們喜歡聯群活動,一大群黑鳥在人的頭頂或家居附近叫囂遊蕩,更令人心感恐懼。實情是,鳥群主要來自同一個家庭,即父母、子女、姨媽姑姐、叔伯兄弟。整個家族的關係十分密切,即使子女成長後,仍會留在族群之中,幫助尋找食物,對抗外敵,而更多的時間是一起玩耍嬉戲。 這種習性,古人已有觀察,譬如在白居易的《慈烏夜啼》。詩人藉失去母親的烏鴉的各種憂傷表現,來提醒我們親情的重要性。 這種觀察並非單純出自詩人主觀的想像,烏鴉是少有實行一夫一妻制的雀鳥,今天更有研究顯示,烏鴉甚至會為死去的同伴舉行送別的喪禮。

白頸鴉比較不常見這類大家族活動,平時比較獨立,常見是一、兩隻活動,在繁殖期才會看見牠們家庭樂。但由於欠缺研究觀察的數據,因此烏鴉常見的幼鳥供養老鳥的「反哺」行為,在白頸鴉身上就未曾得到觀察和記錄。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聰明的烏鴉

白頸鴉常見於天上飛翔、盤旋、尋找東西、降落、 啄食岸邊的魚類屍體。牠們不徐不迫的飛翔速度,對眼前所有事物好奇的態度,令人感受到牠正在觀察、思考、測量和驗證。

這隻白頸鴉在觀察、思考什麽嗎?© Vicky
這隻白頸鴉在觀察、思考什麽嗎?© Vicky

這種對鴉科雀鳥的智商的觀察和肯定,古時的圖騰年代已有,北歐神話的主神奧丁,身邊侍奉有兩隻象徵著「思考」和「記憶」的烏鴉;而在日本又有在神武天皇東征時為其引路,將東征軍從熊野帶到大和,今下仍被供奉在熊野三山上,長有三條腳的「八咫烏」。 當然還有小時候在寓言故事裏,將石頭放入有少量食水的狹囗水瓶,升高水位,以得水喝的烏鴉。

近代對烏鴉的研究亦證實牠們是少數懂得使用工具的雀鳥,牠們會利用汽車輾破堅果的外殼,亦懂得利用樹枝弄得樹洞或地洞中的昆蟲。

只剩 2,000 隻的「近危」雀鳥

白頸鴉 © Johnson Chung
白頸鴉 © Johnson Chung

喜歡在平地或沿海地方活動的白頸鴉,生活的區域跟人類完全重疊,長期以來受到都市化的影響,失去棲地;環境被污染,令他們失去安居的環境。就是仍然維持著農村的耕種環境,但耕種活動令原本的河溪湖泊被改道,鹹、淡水濕地被填平,樹林被開墾,結果白頸鴉的食物和可棲息的地方都減少了。田裏施放農藥、四周亦架地防雀網,盡管鴉科雀鳥如何聰明,都無法在此安居。

有說烏鴉的記憶可長達兩年之久。且是少有知道死亡的雀鳥。牠們又通過了「 棉花糖實驗 」,即知道接下來會有更好的獎勵的話,牠們能拒絕眼前的誘惑。

究竟鴉科雀鳥還懂甚麼?一切對牠們的生存似乎價值不大,在現今我們只計算經濟價值、觀賞價值、文化價值的潛規則下,牠們只能活在人類的盲點之中,遭到漠視!但慶幸牠們天生有無限的好奇心和龐大的身驅,令牠不怕走入人類社會而被看見,否則就如同荒野中的草莽,消失了就消失了。

閱讀更多:【被忽略的瀕危生物 】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