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森林
4 mins

盤點香港郊野四種有毒動物 預防、處理中毒小貼士

作者: 綠色和平特約記者華嘉昌

2023 年,有漁農自然護理署職員在野外工作時,不幸被蜂螫致死,事件實屬罕見,但同時亦引起公眾憂慮:難道野外真的是危機處處,滿佈毒物?我們就為大家盤點香港的有毒野生動物,等大家了解多一點,危險少一點。

蜜蜂叮螫護蜂巢 避免驚動保平安

不少人都聞「蜂」色變,相信行山愛好者和需要到野外工作的人,難免都有被蜂螫的經驗,即使步步為營、小心謹慎,有時也難以避免。我自己就有數次被蜂螫的經驗,多數只是感到痛楚、紅腫,過數天就會自行痊癒。可是有一次,被雙色胡蜂Vespa bicolor)螫了小腿,整個小腿立即腫起來,要一拐一拐下山,最後得求醫診治。

其實蜂螫的影響可大可小,因應蜂的種類、蜂螫的位置及個人體質而有差異,輕則紅腫疼痛,重則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嚴重者或會休克、窒息,甚至死亡。近年另一較嚴重的個案,要數 2018 年有一名女士行青龍石澗時被蜂螫到,出現過敏反應,需要即時送院,惟未有性命危險。

其實過往因蜂螫致死的個案可說是少之又少,而大部份蜂類都不會主動螫人,只有社會性蜂類在保護自己及蜂巢時才會螫人,但有些蜂類的地域性較強,只要有人稍微接近蜂巢就會主動出撃,真的是防不勝防。一般來說,香港的蜂螫個案主要是具社會性的蜜蜂科(Apidae)及胡蜂科(Vespidae)所造成。

有說蜂類的尾針在螫人後就會卡在皮膚上,「不能自拔」,最後蜂針會離開身體,蜂也會因此死亡。這說法是真確的,但只限於尾針有倒勾結構的蜜蜂,把尾針螫在具彈性的皮膚時才會發生;如果你遇上的是胡蜂,牠是有可能一直螫你的。

蜜蜂的腳部有專門為裝花粉用的花粉籃。© ABCAT / Greenpeace
蜜蜂的腳部有專門為裝花粉用的花粉籃。© ABCAT / Greenpeace

由於蜂類大多不會主動攻擊人,一旦遇上蜂類個體,應冷靜應對;我們也不要主動接近蜂巢,亦應避免走在偏僻小路及溪澗上,以免驚動蜂巢。如蜂群接近但未發動攻擊,可嘗試靜止不動,減低蜂群注意,但如蜂群已開始發動攻擊,你應立即離開,因為牠們可能會留下費洛蒙,召喚更多同伴來攻擊你。如果不幸被螫後有過敏反應,應立即求醫,不要耽誤。

胸稜馬蜂(Polistes strigosus)屬於胡蜂科長腳蜂亞科,攻擊性不高。© ABCAT / Greenpeace
胸稜馬蜂(Polistes strigosus)屬於胡蜂科長腳蜂亞科,攻擊性不高。© ABCAT / Greenpeace

毒蛇外觀難分辨 膽小多主動逃遁

比起蜂類,相信大家對蛇類的印象更差,不少人都覺得蛇類非常危險,甚至見到蛇就會先主動將牠打死,但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香港的陸棲蛇類大約有 52 種,而毒蛇只佔當中的 14 種,其毒性足以致命的更只有 8 種,包括:金腳帶Bungarus fasciatus)、銀腳帶Bungarus multicinctus)及紅脖游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等。

有毒的蛇類只佔少數,但不少無毒的蛇類都會被誤當作毒蛇,例如無毒的翠青蛇Ptyas major)會被當作有毒的青竹蛇(又名白唇竹葉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無毒的福清白環蛇Lycodon futsingensis)及細白環蛇Lycodon subcinctus)會被當作有毒的銀腳帶。

青竹蛇是香港常見毒蛇。© ABCAT / Greenpeace
青竹蛇是香港常見毒蛇。© ABCAT / Greenpeace

雖然專業人士可以從外觀上分辨毒蛇,但一般人遇見蛇類都應該保持距離,有毒與無毒的蛇外貌可以非常相似,不要以為是無毒的蛇就隨便接近。香港部份毒蛇(例如銀腳帶)有非常危險的劇毒,但大多數蛇類都非常怕人,遇見人後都會主動逃走,非不得已才會咬人。在香港,大多數的蛇咬個案都是由青竹蛇造成,只要及時送院救治,很少有致死的情況。

銀腳帶雖然是有劇毒的毒蛇,但非常怕人。© ABCAT / Greenpeace
銀腳帶雖然是有劇毒的毒蛇,但非常怕人。© ABCAT / Greenpeace

小知識:Venomous、Poisonous 有何差異?

Venomous」和「Poisonous」兩個字直接翻譯成中文,都是「有毒的」,但兩者在生物學上就有分別。「Venomous」是指具攻擊性機制的毒性,例如上文提及的蛇類及蜂類,牠們透過針、咬來使用毒液,但「Poisonous」則是指防禦性機制下的毒性,即是說:「我有毒,請你不要吃我。」以下要介紹的兩種動物都是後者。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愛吃有毒植物 蝴蝶美麗護身符

有沒有想過美麗的蝴蝶其實有毒?不用怕,想你也不會有興趣將蝴蝶生吞。部份蝴蝶物種在幼蟲的時候,會嚼食有毒的植物,將其毒性留在體內;當牠長大成蟲,這些毒性就成為牠的護身符。

以香港的蝴蝶為例,基本上所有的斑蝶(Danainae)都是有毒的,如金斑蝶的幼蟲愛吃有毒的馬利筋;藍點紫斑蝶的幼蟲愛則吃羊角拗。不少有毒的蝴蝶有鮮艷的警戒色,美麗外表其實是希望警戒獵食者;而牠們因為自帶護身符,大多會飛行得較慢,在戶外容易觀察,得到觀蝶者的青睞。

青斑蝶的幼蟲,以有毒的夾竹桃科植物為寄主。 © ABCAT / Greenpeace
青斑蝶的幼蟲,以有毒的夾竹桃科植物為寄主。 © ABCAT / Greenpeace
不少斑蝶有鮮艷的警戒色,圖為金斑蝶。 © ABCAT / Greenpeace
不少斑蝶有鮮艷的警戒色,圖為金斑蝶。 © ABCAT / Greenpeace

夜行黑眶蟾蜍 毒液入藥成蟾酥

另一種「防禦系」毒物,就是其貌不揚的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在香港郊野夜行的時候都不難看到牠的身影。黑眶蟾蜍屬於蟾蜍科,比起其他無尾目兩棲類較能接受乾燥環境,很多時能在護土牆的排水管入面找到牠們。

顧名思義,黑眶蟾蜍有黑線由口部延伸至眼眶,眼後的一雙大耳後腺及全部皮膚粗糙且佈滿疣粒,可說是其貌不揚,但牠的腺體可分泌毒液,用來自衛,令牠免受大部份蛇類的威脅。黑眶蟾蜍的毒液經過一輪炮製,更可製成中藥「蟾酥」,同時卻有個案因誤食黑眶蟾蜍而中毒。

黑眶蟾蜍喜歡以細小的洞穴或排水管道為家。© ABCAT / Greenpeace
黑眶蟾蜍喜歡以細小的洞穴或排水管道為家。© ABCAT / Greenpeace

香港野外除了有毒的動物之外,還有很多有毒的植物,日後有機會再作介紹。但請大家放心,大部份的毒物都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一般市民在行山郊遊的時候,只要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眼看手勿動,基本上都是安全的。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心,就可以安安全全地享受郊野。

相關標籤:

科普知識生物多樣性動物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