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人物‧專訪環境倡議者周藹銓】站在推土機前的小女子 以不屈力量保護環境
大家可能在新聞報道上,見過這位小女子的身影,她年紀輕輕,個子不高,但總是呈現出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感。她每次見記者的時候總是一面嚴肅,拍照時不會微笑,因為她總是為環境破壞的個案發聲,就大型發展項目提出疑慮。其實私底下,她卻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大笑姑婆」,而且直腸直肚。她從事的環境倡議工作,正正切合她路見不平,必須發聲抗議的性格。她就是周藹銓(Kristy)。
很多人都不知什麼是環境倡議工作,而 Kristy 通常會稱自己的工作是「打 campaign」,其實就是因應政府的環保政策及發展項目提出意見,也會監察環境破壞個案。campaign 是需要「打」的,因為要推動政府政策的改變,並非朝夕的事,需要長期爭取,而很多時候也是失敗而回。
文章目錄
放棄教席 投身環保工作
Kristy 算是新一代環境工作者,投身環保工作只有短短數年時間。她回想在香港教育大學讀書的時候,其實打算畢業後做一名地理科老師,甚至完成了老師的實習。但她在讀書期間,有機會參與綠色和平於 2018 年的香港海洋塑膠污染調查,在香港不同水域抽樣研究塑膠污染的情況,令她有機會參與前線的研究工作。及後她更有機會到綠色和平當實習生,接觸不同環境議題,開拓了她的眼界,令她慢慢對環境工作產生興趣。
「當時一心諗住教書,直到第二次實習,有一日放咗工,真係好攰,攰到唔想開電話,連新聞都唔想睇。我覺得係警號,原來打工打到一個位,你連世界發生緊咩事都唔想知。我覺得呢個生活,唔係我想要嘅生活。」因為對生活的警醒,她畢業後,決定到本土研究社(本研社)擔當研究員,負責不同環境的相關研究,包括棕地及郊野公園等。研究員的工作令她學會了不同研究方法,同時亦認識了一班好朋友。
前同事 Caesar 回想起,Kristy 初初加入本研社的時候,他們塞在富德樓一個小小的辦公室,雖然當時只有 Kristy 一個女同事,但因為她性格開朗和平易近人,和其他同事都能夠打成一片。閒時他們會一起行山,在工作上更加是合作無間,經常一起工作到夜深。「其實都睇到佢一樣特質,佢會為自己發聲,例如大家開會開到好晏,唔記得睇時間,佢會出聲話要趕尾班車,要走先。其實唔容易,但佢覺得應該做嘅嘢,佢就會出聲。」
Kristy 性格看似倔強,但跟朋友相處時又平易近人,常常互開玩笑。她的另一位好朋友智仔就想起一件趣事。原來當時流行過一個名為 Monica AI 的軟件,只要你輸入社交帳號,它就會自動生成一篇吐槽文,對你的人生盡情揶揄。Kristy 就將她的吐槽文分享給好朋友:「你的 Instagram 是一個永不停止的社會運動廣告牌,對社會和環境問題無盡抱怨。」智仔笑說:「連 AI 都知道 Kristy 是一個環保鬥士。」
遇不平事 堅持發聲抗爭
離開本研社之後,她毅然加入環保團體長春社工作,正式加入環境倡議的團隊。當時她一心希望學習「打 campaign」的方法,更有一種「跟師傅」的想法,而她心目中的師傅就是她的上司 Roy。Roy 認為在長春社的工作,跟本土研究社不一樣,本研社主要就政策的大方向作研究,但在長春社就得打「陣地戰」,就每個個案出聲。因此,Kristy 在長春社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就不同發展項目「入信」。
所謂「入信」,是就發展項目向城規會表達意見,希望當局在發展的同時,顧及環境保育的需要。當問到 Kristy 記不記得第一次入信是什麼時候?她卻想起,早在讀大學的時候已曾參與公眾諮詢。當時她收到學校的電郵,原來鄰近教育大學的一塊土地正申請發展改劃,邀請同學出席諮詢會發表意見。Kristy 表示大部份同學都不會「check email」,更加不會出席諮詢會,當時會場除了老師和教授之外,就只有她一個學生,最後她在會議上表達了反對的意見。
「不平則鳴」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不少人都會寧願當沉默的大多數。但Kristy 即使面對一次次失敗,也繼續為環境發聲,她覺得是性格使然。「我諗我都係好勇鬥狠,如果係古代,應該會係個戰士,然後好快就打死咗,哈哈。」Kristy 笑說。
Kristy 在長春社的時候,大部份時間都投入在關注新田科技城的發展項目,聯絡不同組織機構,跟政府部門溝通,也努力在社交媒體發文,希望引起公眾關注。但同時,她亦就自己機構內部的管理政策提出很多意見,對外對內都展現直言不諱的性格。「當佢入咗嚟之後,對公司嘅管理方式都會有好多睇法、好多意見,對條 team 嘅工作都好有諗法,即係其實就係,對外會做 campaign,咁對內都會有 campaign。」
一般上司都希望下屬服從及執行指令,太多意見的下屬會否令公司造成困擾呢?Roy 表示他不介意,甚至歡迎 Kristy 開門見山表達意見。「我期望我呢條 team 嘅同事都唔係啲唯唯諾諾嘅人,係需要有批判思考。」但 Roy 都強調要解決問題,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他慨嘆從前環保團體與政府之間有較多的良性互動,但 Kristy 這一代的環境倡議者,卻欠缺了這種經驗。
「同事話我係改革派。」Kristy 笑說。對 Kristy 來說,「打 campaign」不但是針對政府政策,在公司內部也要打 campaign,甚至下班回家也在打 campaign。Kristy 在疫情期間結婚,而她丈夫 Ray 也是從事環境倡議工作,他們時常就互相的工作交換意見,甚至將睡房變成會議室,下班之後依然瘋狂討論工作。那什麼時候可以休息呢?Ray 就笑着答,是露營的時候。他們都是露營愛好者,閒時會一齊上山露營,走到荒山野嶺,連網絡都接收不到,接觸不到其他人,他們就可以暫時放下工作,好好休息一下。
有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Ray 卻說,他認為結婚只是一個開始:「最重要係其實大家承諾會一齊打一場仗,未來嘅挑戰只會愈來愈多。」Kirsty 形容 Ray 是她的好戰友,不但是工作上的好戰友,也是婚姻上的好戰友。對於 Kristy 和 Ray 來說,婚姻也是一場 campaign,而且是一場漫長的 campaign。
守衛家園 組織村民入信
打 campaign 就如同 Kristy 的日常生活一樣,但她也許沒想過,一場真正的 campaign 有天會來到自己家門前。2022 年,政府宣佈擬改劃石梨坑村的地皮用途,由綠化帶改為興建五幢公營房屋,而石梨坑村就是 Kristy 自小成長的家。面對可能發生的遷拆與發展,Kristy 一開始也猶豫是不是要打一場 campaign。她害怕,如果這一場如此貼身的 campaign 也輸了,她會承受不了打擊。
最終,她還是毅然與其他村民組成了石籬改建關注組,不但透過關注組向當局表達意見,還組織了很多入村的公眾活動,希望大眾可以關注石梨坑的發展。可惜的是,石梨坑村的改劃最終被通過,在不久將來有機會被清拆發展。雖然阻擋不了發展,但 Kristy 強調,她希望透過石籬改建關注組的行動,令公眾明白「關心社會有好多方式,其實仲有好多嘢可以做」。
環境倡議就是這樣令人沮喪的工作。在「發展就是硬道理」的環境下,環境倡議工作往往被人忽視,失敗而回。眼看一個又一個的發展項目推展,魚塘被填平、森林被砍伐,甚至自己的家園也面臨清拆,Kristy 有沒有心灰意冷?她卻表示一個 campaign 不應只有一個目標,即使無法阻止破壞環境的項目開展,最少也是為歷史留下記錄。「如果有一日新田真係爛尾,可能 30 年後、50 年後,有人想研究返件事,都會搵到文件,原來當年環保團體係極力反對嘅。」此外,Kristy 也認為不應該被發展當局的一個決定,來定義自己的成敗。「如果你都唔認同一個人,或者唔認同一個制度,你點會俾佢嚟定義自己嘅成敗?」
縱遇挫折 依然樂觀面對
Kristy 看似總能樂觀面對失敗經驗,但她強調其他人的鼓勵非常重要。一個 campaign 即使失敗也好,最少也有圍爐取暖的效果,可以在打 campaign 的過程中連繫到其他人,互相支持和鼓勵才令環境倡議的工作能夠走下去。雖然Kristy 強調,她被人鼓勵才有動力做下去,但同時,她的熱情與行動力卻也感染了不少人。她的好戰友 Caesar 說:「我覺得佢都幾有感染力嘅,長期團火都燒得旺盛,感染到身邊嘅人,令大家都冇咁挫敗,有啲力做落去。」
Kristy 於今年中選擇離開香港,到外國進修,除了個人的考慮之外,也受到香港的環境影響。她認為環境倡議工作在如今的香港很難發揮效果,大家都在努力求變,尋找新出路、新方法。她則希望出國學習,暫時離開這個困境。離別依依,Kristy 與親友在機場相擁泣別。她看似剛強,實質只是小女子。香港的環境運動需要出路,而每個香港人也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出路。無論她將來會否繼續環境工作也好,相信她不平則鳴的性格,也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