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片雨林,兩種砍伐「森」痛

文章目錄
撥開印尼霧霾,揭露棕櫚油來源
超市貨架走一回,食品如朱古力、日用品如洗髮水等,均用上價格低廉且保質長久的棕櫚油生產。不過,當知名品牌對棕櫚油生產商的毀林行為視若無睹,我們感覺清爽與甜美之間,可有隱約嘗到血與淚?
印尼佔全球棕櫚油市場比率55%,說棕櫚油是經濟命脈之一也不為過,但當局數據顯示,該國雨林在1990至2015年間以年均2,400萬公頃速度消逝,已超越巴西擁有這項不名譽紀錄;單計2012至15年,每25秒就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雨林倒下,導致珍貴物種淪為瀕危──婆羅洲紅毛猩猩廿年間數目減半至10萬隻,蘇門答臘虎更只餘下兩個健康野生繁殖族群。

經濟與保育從來並非對立,與當地人權及農民生計更是密不可分,尋求可持續發展的「不毀林、不開墾泥炭地、不侵害人權」(NDPE)逐漸成為消費者共識:
- 不以大規模焚燒方式清空泥炭地
- 不掠奪農民土地
- 不破壞珍貴物種家園
- 鼓勵復育被焚燒的雨林及泥炭地
- 保障受僱種植園工人權益
- 遵守當地法規,確保生產鏈資訊公開、透明
不過,棕櫚油及紙漿企業藉焚毀雨林與泥炭地開墾種植園的「焦土」方式,依然是綠色和平聯同當地社群組成雨林救火隊的最大敵人──2015年最嚴重一次,更導致毒霧籠罩東南亞,造成10萬人因相關疾病早逝,以及高達160億美元經濟損失。
說好的2020承諾……

全球超過500個知名品牌近年相繼作出NDPE承諾,於2020年或之前確保棕櫚油生產鏈與毀林行為劃清界線。距離限期不遠矣,破壞卻未嘗停歇,各大品牌甚至連棕櫚油來源也拒絕公開,談何守護雨林?綠色和平年初向16個採購印尼棕櫚油的全球知名品牌「下戰書」,要求它們披露棕櫚油生產及供應商名單,並於兩個月後發表《真相時刻》報告,直斥部份企業拒絕公開棕櫚油來源,讓公眾蒙在鼓裏,無從選擇及監察品牌,距離百分百清潔棕櫚油承諾更是遙遙無期。
報告發表前公開來源:雀巢Nestlé、聯合利華Unilever、高露潔棕欖Colgate-Palmolive、億滋國際Mondelēz、寶潔Procter & Gamble、利潔時Reckitt Benckiser、General Mills、Mars(8間)
報告發表後公開來源:費列羅Ferrero、百事可樂PepsiCo、PZ Cussons(3間)
拒絕公開來源:家樂氏Kellogg's、卡夫亨氏Kraft Heinz、強生Johnson & Johnson、Hershey、Smucker's(5間)
這些國際品牌身為棕櫚油買家,往往將監管責任諉過於「中間人」貿易商(traders),卻未有要求對方呈交油棕樹種植地圖等基本數據;而綠色和平最近評核10間貿易商能否履行NDPE,結果全數表現未如理想,令監管機制形同虛設。另外,每當傳媒或非政府組織披露毀林及血汗勞工醜聞,品牌只會推搪為「個別事件」,未有採取實質行動與違規生產商中止合作。
一路向東的雨林傷痕
當企業接連以不可持續的方式發展棕櫚園,土地資源終有窮盡一日,只能開墾新「地盤」。繼西部蘇門答臘、中部加里曼丹後,大規模砍伐雨林的臂爪延伸至東部巴布亞省(Papua)──這裡孕育着超過600種珍貴雀鳥、瀕危紅毛猩猩與樹袋鼠(Tree Kangaroo),可謂全球原始雨林的最後樂土之一。
不過,綠色和平透過衛星影像分析及實地考察,揭露向Mars、雀巢、百事可樂及聯合利華等知名品牌供應棕櫚油的也門企業Hayel Saeed Anam Group(HSA),2015至17年間最少在PT Megakarya Jaya Raya特許經營林地砍伐4,000公頃珍貴雨林(相當於半個巴黎面積),更牽涉部份明文禁止進一步發展的保護區範圍──鑑於2015年大火一發不可收拾,印尼政府翌年決定劃出保護區,並在2017年頒布受保護泥炭地地圖;但從我們拍攝的影像所見,曾經綠地空餘灰燼,樹木脆弱如火柴枝倒下。

歐洲議會早前以保護環境為由,通過2021年起禁止在生物燃料使用棕櫚油,惹來主要棕櫚油出口國印尼及馬來西亞批評,印尼海洋事務部長Luhut Panjaitan早前更走訪歐洲尋求解決方案。貿易紛爭眾說紛紜,但印尼當局必須加強監管棕櫚油企業的毀林行為,卻是不爭事實。另邊廂,零售品牌亦應從公開棕櫚油供應來源做起,進而釐清生產鏈有否破壞雨林,並訂立機制與毀林供應商斷絕來往,確保2020年把NDPE付諸實行。
亞馬遜風鈴木,鋸齒下隨風飄零
風鈴聲音似遠若近,難辨真實與幻象,但風鈴木(Ipe Trees)拔地而起,怎可能子虛烏有?就在亞馬遜雨林現行保育制度下,片片虛構森林正釀成種種真實破壞,包括森林質量漸降、非法道路盤繞不清、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甚至各種暴力衝突。

萬綠叢中一點黃,就是黃花風鈴木這朵巴西國花奪目之處,但每10公頃才有1棵她們的芳蹤,意味要為這種歐美多國、價格高達每立方米2,500美元的木地板建材拓展商機,必須大規模開墾森林。巴西政府自1988年開始監管亞馬遜雨林砍伐狀況,環境部門近年亦加強執行保育森林政策,惟當中認證及監管制度充滿漏洞,至今對非法砍伐束手無策。
虛構森林,實現過度砍伐
按現行政策,每個劃分範圍內90%成年風鈴木可供砍伐,然後必須相隔25年才可再次砍伐(儘管有研究指出,風鈴木需要60年才能復原)。惟綠色和平巴西辦公室團隊過去4年深入亞馬遜雨林實地調查,包括抽樣考察6個森林管理範圍後,發表《想像森林‧真實破壞》報告,揭露非法木材蒙混過關的3大招式:錯誤樹種認證、刻意高估樹木質量、列入「不存在的樹木」,令出口木材的可持續認證淪為空談。

調查發現,因Mato Grosso、Pará及Rondônia等主要伐林州份的監管制度不一,令木材來源難以稽查,尤其制訂可持續森林管理計劃(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Plans)前,大多未經專業人員實地考察,甚或誤把其他樹種計算在內,令計劃容易高估指定範圍內的可砍伐風鈴木數目。當國家機構按照「不存在的樹木」數據批出牌照,伐木廠便可利用多出砍伐限額「偷龍轉鳳」,處理由原住民土地、受保護區域或公眾土地非法砍伐得來的樹木。巴西聖保羅大學翻查Pará州五百多個森林區的樹木記錄,就發現當中77%均高估範圍內風鈴木數量。
綠色和平呼籲巴西政府全面審視現行監管制度,盡快建立透明、專業的認證系統,並懲處毀林企業,以確保原住民及公眾權益;採購國亦應進一步徹查木材來源,避免與毀林企業同流合污。

2017年,我們成功推動匯豐銀行拒絕為毀林企業融資,以及全球第三大棕櫚油企業IOI承諾保障農民及工人權益,感謝您與群眾力量並肩作戰!綠色和平各地辦公室將繼續調查企業毀林真相,積極遊說政府加強保護珍貴森林,誠邀您加入守護森林陣線,一同愛惜地球綠肺。
延伸閱讀:
《真相時刻》報告(Moment of Truth, 英文版)
《想像森林‧真實破壞》(Imaginary Trees, Real Destruction,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