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買愈寂寞,唔買唔安樂」--港人沉迷購物全球「名列前茅」
綠色和平籲企業推綠色時尚 市民開始減法生活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鄧敏琳指出:「香港人沉迷購物雖不是新鮮事,沒想到在全球名列前茅,例如過半數港人擁有未剪吊牌的新衣。半數港人承認曾向他人隱瞞購物使費,最多港人認同購物能帶來刺激及滿足感,但購物興奮感持續不夠一日,而且滿足感消退後感到更空虛,除了愈買愈寂寞,更會帶來沉重經濟負擔及一屋雜物。」調查亦發現,各地區逾五成人承認擁有的衣服比需要多,約三成人購物後的興奮感不足一日即轉化成空虛感,形成「購物、空虛、再購物」的惡性循環。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委託國際市場調查機構TNS、綠色和平意大利及德國辦公室各自委託獨立調查機構SWG及Nuggets進行調查,所有調查於2016年尾至2017年初完成,調查於每個地區(中國、香港、台灣、意大利及德國)訪問了至少1000人,年齡介乎20至45歲,調查主要發現如下 (註1):
1. 購買過多衣服:
調查發現各受訪國家定期購買過多衣服、鞋、袋及飾物已成普遍現象,以香港及中國大陸的情況特別嚴重,大部份受訪者都承認自己擁有的衣服比需要多,逾四成受訪者擁有未剪吊牌的新衣。
2. 社交及情緒原因刺激購物
「需要」不再是購物的原因,而是基於社交及其他情感原因,例如釋放壓力、增加自信、獲取社會地位、認同、購物的刺激感以及與朋友共聚。
3. 依賴購物
有明顯比例的受訪者,依賴購物,被界定為「潛在購物狂」。受訪者承認他們曾購買自己不能負擔的物品,逾三成受訪者表示不購物時會感到空虛、沉悶或迷失接近一半消費者承認曾向他人隱瞞購物使費,部分人曾在上班或上課時網購購物的滿足感轉眼即逝:約六成受訪者購物後感到滿足或刺激,不過大部份認為這些刺激或興奮感在一日內消失,約三成半受訪者更指購物的刺激感消失後感到更空虛。
4. 社交媒體是觸發購物慾的主因,其他原因包括朋輩壓力、名人代言、促銷推廣,如買一送一、限量發售等。
主要發現 |
購物行為 |
1 |
2 |
3 |
4 |
5 |
過度購物 |
承認自己擁有的衣服比需要多 |
香港 |
中國大陸 |
/ |
台灣 |
意大利 |
擁有未剪吊牌的新衣 |
香港 |
中國大陸 |
意大利 |
德國 |
台灣 |
|
依賴購物 |
潛在購物狂數量 |
中國大陸 |
香港 |
台灣 |
/ |
/ |
曾購買自己不能負擔的物品 |
中國大陸 |
香港 |
台灣 |
意大利 |
/ |
|
不購物時感到空虛、沉悶或迷失 |
意大利 |
香港 |
中國大陸 |
台灣 |
德國 |
|
承認曾向他人隱瞞購物使費 |
香港 |
/ |
中國大陸 |
意大利 |
德國 |
|
曾在上班或上課時網購 |
中國大陸 |
香港 |
台灣 |
意大利 |
德國 |
|
購物的滿足感轉眼即逝 |
購物後感到滿足或刺激 |
香港 |
中國大陸 |
/ |
意大利 |
德國 |
購物刺激或興奮感在一日內消失 |
意大利 |
/ |
香港 |
台灣 |
中國大陸 |
|
購物的刺激感消失後感到更空虛 |
中國大陸 |
香港 |
意大利 |
台灣 |
/ |
|
社交及情緒原因刺激購物 |
與朋友一起購物 |
中國大陸 |
台灣 |
香港 |
意大利 |
德國 |
社交媒體觸發購物慾 |
中國大陸 |
香港 |
台灣 |
意大利 |
德國 |
鄧敏琳指:「時裝品牌花費數以十億計的金錢投放廣告,將物品與快樂、美麗聯繫,引誘消費者衝動購買無法令人快樂的物品。根據環保署數據,香港2015年紡織物棄置量高逾11萬噸,相等於每分鐘丟棄1400件T-shirt。」
綠色和平指,速食時裝品牌應該改變其商業模式--從現有的大規模生產,改為發展可持續時尚,同時應提供修補服務,令顧客能夠愛護及修理衣服。市民開始實踐減法生活,減少衝動購物,真的需要購買衣服時,應選擇有質素,可長穿的衣服。
關於「為時裝去毒」項目
綠色和平成功為「綠色時尚」努力,79個國際紡織品牌及供應商承諾在2020年或之前淘汰有毒有害化學物質。不過,為了更進一步地保護地球及我們的健康,我們需要改變購衣的習慣,從根源改變不可持續的生活模式,以及在其他地方而非從購物尋求快樂。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鄧敏琳
電話: 2854 8371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 楊日輝
電話: 2854 8376
電郵: [email protected]
註釋:
- 調查由綠色和平及獨立調查機構Nuggets、TNS、SWG共同完成,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間進行調查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意大利與德國居民衣飾消費習慣,包括購物頻率、方法、原因及情緒等。樣本數每地各千人以上,年齡範圍在20至45歲之間。在德國部分,調查範圍僅限女性;而中國大陸部分,調查範圍僅限都會地區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