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新聞稿 生活
3 mins

民間專家估算明日大嶼造價近九千億元 氣候危機規劃走樣風險大

綠色和平促請政府聆聽民意 優先發展棕地

作者: 綠色和平

發展局鬼祟展開的明日大嶼公眾諮詢期尚餘一周結束,但政府仍未正面回應公眾質疑。綠色和平今日聯同3位來自不同界別的民間專家,包括香港方略首席研究員及工程界別潘焯鴻、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和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教授,發表《明日大嶼廿質問》民間專家意見書,就造價及財務、氣候、規劃、生態、工程和政策六大範疇,提出對人工島的質疑。綠色和平促請發展局虛心聆聽民意,勿浪費資源強推明日大嶼。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陳可淳批評:「政府展開公眾諮詢後,向逾十個政府委任的委員會和專業團體推銷人工島和偏聽其意見,另一邊廂卻迴避正面聆聽市民的質詢,甚至批評民間研究為『危言聳聽』,意圖粉飾其造成的規劃、工程及生態環境等風險,反映政府的諮詢不公和預設立場,民間各界專家和市民更須發聲,破解政府唱好明日大嶼的迷思。」

明日大嶼的造價最受社會各界關注,惟當局多番以「未能精準估算造價」和人工島具經濟效益回應,屬模糊焦點。香港方略首席研究員潘焯鴻發現,政府最新估價沒有參考最近的同類工程造價,亦有不少錯漏。他重新估價,包括 1) 參考政府最近期的同類型工程項目的預算造價,如石鼓洲填海工程及屯赤隧道;2) 以更適合的指數「路政工程成本指數」,計算2018年至今與道路相關的工程成本通漲;以及 3) 加入無故被剔除或一直被忽視的明日大嶼涵蓋的運輸基建的造價,例如三個人工島上的「環保集體運輸系統」。按此保守估計[1],明日大嶼截至2022年中的造價已近9千億元。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政府一直強調增設海堤和設立緩衝區等,足以應對極端天氣,而且造價不會因此大增。氣象專家林超英質疑當局倚重不懂氣象的工程界「外行人管內行人」,試圖以「工程技術上可行」凌駕科學,嚴重低估人工島潛在的氣候風險:「在現時完全不知道海水上升引起各種工程需要,究竟要花幾多錢,就像『無底洞』。」他反駁政府提出的Y型水道能減低熱島效應,卻未見局方提出科學理據支持;而政府擬設20至30米緩衝區應對極端天氣的做法,極其量只能解決風暴中巨浪帶上岸的海水,未能應對海平面上升,將市民置於未知的風險之中。

至於工程及生態方面,政府大力推銷「深層水泥拌合法」或「非浚挖式填海」為「環保填海」,但潘焯鴻反駁:「無論哪種填海方法,皆必先要進行圍堰工程。圍堰工程即在填海的周界以鋼板或鋼筒建成海牆(Sea Wall),把當鋼板打到海床。這不但直接破壞海床,亦難以避免翻起海泥,令水質變得混濁,本來說好的保護瀕危石珊瑚基本上是空談。再者,現時的三島方案增加了海牆的總長度,意味翻起海泥的次數將倍增。」

陳可淳補充:「對於敏感受體尤其是珊瑚,可預期這會帶來具顯著威脅的污染。工程將進行廿年期間的污染,Y型水道建成前,亦將已為附近生態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環保填海』是不折不扣的語言偽術。」

政府自宣佈明日大嶼願景至今,多番指出人工島可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教授指出,香港現時土地和房屋政策的問題,源於規劃不當,分配不均。根據政府2022年發表的房屋統計資料,公營和私樓單位皆比戶數多,反映香港並非缺乏房屋。她認為:「香港八成的新界土地仍未被善用,只因歷史原因,令政府不敢碰和冷處理。明日大嶼便是當局鍾情填海下的產物,是多輸方案。」根據綠色和平研究,北部都會區已有至少433公頃快熟棕地,當中100公頃更是閒置土地,有助持續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

伍美琴續指,明日大嶼的規劃密度,是新市鎮的2.8倍,難言屬宜居,加上人工島宣稱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CBD),提供的職位皆屬高薪,意味島上的基層居民需長途跋涉到其他市區上班,加劇職住不平衡。現時的甲廈空置率高企,沒有急切性再加建一個新的CBD,恐怕會出現規劃走樣情況。

公眾諮詢尚餘不足一星期結束,綠色和平促請發展局虛心聆聽民間專家的質疑和市民的心聲,提出科學理據回應質疑,並開誠佈公向市民交代諮詢結果,勿強推明日大嶼。

意見書全文及相片:https://bit.ly/3TG2JiM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陳可淳
電話:2854 8362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 陳昶詠
電話:2854 8376
電郵:[email protected]


[1] 2018年時,11號幹線和P1公路是計算在明日大嶼的造價內,但政府隨後聲稱其與明日大嶼無直接關係,在最新造價中亦被剔除,基於保守估計,是次重新估算亦沒有包括此2條主要幹道的成本。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