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貶低棕地潛力強推明日大嶼
特首強調需要以多管齊下方式增加土地供應,因此既要發展棕地,亦要推行「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然而,善用未納入規劃的棕地,發展公營房屋,已可滿本地足公營房屋的需求,根本無須推行填海計劃。

就短中期的土地供應,今年的施政報告又突然「轉軚」,看似大刀闊斧接納民間社會一直提倡以《收回土地條例》(Lands Resumption Ordinance) 收地的建議,決定收回450公頃棕地,並由規劃署優先檢視其中160公頃土地,興建公營房屋。但事實上,特首嚴重貶低棕地的發展潛力,施政報告的建議實際比起民間社會一直倡議的1030公頃,或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所列出的760公頃棕地面積為小。
倡議者 | 建議發展未納入規劃的棕地面積 |
民間團體 | 1030公頃 |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 760公頃* |
施政報告 | 450公頃 |
*小組報告指出:「盡快就其餘 760 公頃未有包括在現時規劃及發展項目的棕地,物色當中具發展潛力的地塊,並優先發展面積較大或分佈較為集中的棕地群。 |
此外,特首亦避談非法違規作業佔用的棕地,漠視多年來這些作業污染鄉郊環境的問題。根據綠色和平實地調查,新界棕地充斥逾50個非法電子垃圾拆解場,部分更在粉嶺、恐龍坑一帶長期運作。
綠色和平實地調查,發現棕地充斥非法電子垃圾拆解場:
特首強調,推行「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屬中長期的土地發展,更要求立法會盡快批出5.5億元的前期研究撥款,此舉反映特首無視逾6萬名聯署反對填海,支持善用棕地的市民。棕地的發展潛力大,若能善用,即可滿足本港的公營房屋需求。
綠色和平早前進行的調查發現,私人棕地及毗鄰的官地,共有816公頃。若發展其中一半棕地以興建鄉村式公營房屋 ,並按照地政總署收回土地特惠補償率 ,造地的成本約333億元,即約填海四分之一,保守估計有關發展至少可提供13萬9千個單位,與填海相約。政府應優先發展哪一個選項,不問而知。

政府自去年公佈「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後,已激起逾萬人遊行反對,環保團體亦在3月時發佈中部水域生態調查結果,證明所涉水域的生態價值。政府如今一方面聲稱構建平台聆聽市民對填海的聲音,另一方面卻一意孤行,要求財委會通過撥款,以巨額公帑破壞環境,漠視市民訴求,可謂「講一套做一套」,香港在大雨過後,會否迎來「荊棘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