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山竹效應之 1】森林 演替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家馬屎

去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過後,縱使香港的二線地區,仍然躺臥著大量等待清理的樹枝。但返工的返工,返學的返學。這個城市,快速地從翻牆倒樹的混亂中恢復過來。

山竹把大樹吹倒,為花、草和小樹提供開枝散葉的空間。沒多久,疤痕已被新生出來的嫩葉所掩蓋。這些嫩葉,養活了本地過千種蝴蝶和飛蛾的幼蟲,而這些肥美的幼蟲,又為食物鏈上層的鳥類、青蛙、蜘蛛等生物提供了優質的營養。結果,在全球暖化以致2018–19年香港冬天不冷的背景下,對於大部份怕冷的野生生物來說,反而是一種恩賜。反觀,對於矢志要完全支配大自然的人類來說,「全球暖化」和「山竹效應」無疑是個可以引致天災、饑荒和經濟衰退的警號。

作為動物保育和自然教育工作者,山竹之後,我所看見的是契機。我們最少可以從「森林演替」、「蝴蝶」、「淡水魚」、「菇菌」、「昆蟲」和「雀鳥」等6個角度,來討論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可以如何與大自然再次緊扣在一起。

山竹吹倒了少許大樹,又或吹落大量葉片。© 馬屎

全球暖化令颱風越變越強

山竹吹襲期間,全港錄得高達17,000宗塌樹報告。對於城市裏的樹木,它們缺少夥伴,以單排甚至是單株方式種植,在颱風吹襲下,被吹至連根拔起或中間扭斷,其實不算是甚麼新聞。全球暖化,海水溫度上升,為颱風加入更多的能量。有專家預測,未來超強颱風會出現得更頻密,強度亦更厲害。另外,兩極冰帽的融冰量逐年增加,令海平面上升,結果由颱風引起的「風暴潮」,對沿海地區的破壞,相信會越來越嚴重。若果以上的氣候因素沒有改善,又或是我們仍沒有有效的對策,隨著炎熱或寒冷日子增加,市民每年需要支付使用冷氣或暖氣的電費金額會上升;政府處理颱風造成的破壞的支出會增加;而風暴吹襲期間,金融市場和各區商戶,由於不能正常運作,令收入減少,繼而影響經濟和民生等問題,亦會逐步浮現。

山竹給樹林開了很多天窗© 馬屎

城市沒有大樹可以嗎?

雖然氣候的警號很久之前已經響起,但今天在香港説「環保」或「保育」,是差不多等同跟經濟發展和闢地興建房屋的大氣候唱反調。為免被扣上「阻人賺錢」的帽子,作為識時務的生態人,我早已學懂想開一點和想闊一點。例如,在保障市民生命和財產的大前提之下,既然「康文署」和「樹木辦」都礙於城市空間過份狹小的先天缺陷,而無法為大樹提供合理的生長空間。就是日常樹木管理的工作,如定期的檢測、疏枝、鬆土和施肥等,相關部門亦無法有效履行。因此,我是贊成不要城市種大樹的。反正普遍市民對城市植樹的理解,只為「綠化」,而其他什麼「改善微氣候」、「增加休憩空間」、「栽種本土樹」、「促進生物多樣性」、「緩和空氣污染」等屬於優化城市生活質素的原因,都不在考慮之列。那麼,只種些綠色的東西,作為點綴環境的話,其實並非難事。我們大可栽種兩、三米高,如珊瑚樹或鐵冬青等小喬木,又或選擇如吊鐘花或山指甲等灌木。若果真的要種如楓香、樟樹一類,可長至2、30米的高大喬木的話,亦可在它們到達3米高的時候「殺頂」,令他們無法再向上生長。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我們有面積廣闊的郊野公園

城市沒有大樹不可惜,我們還有佔本港總面積達40%的郊野公園。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提供穩定而充足的食水,政府興建了5個水塘、7個灌溉水塘和把一個水塘轉為灌溉水塘。由1977年開始,陸續劃出了20多個郊野公園,並在公園內積極植林來保持水土,以免被夏季的豪雨沖落水塘,影響水質和減低水塘的存水量。政府大量栽種如台灣相思和紅膠木等外來樹種。憑藉生命力頑強的先天特性和沒有天敵的後天優勢,它們普遍比本土原生樹種生長得更快更健康,扎根後更有效地把水土和養份,一點一滴地保存下來,繼而創造出適合其他植物生長的土壤。慢慢地,原生植物的種子隨風飄到,又或被各種鳥獸帶來,並在林下萌芽生長。首先能在外來樹木的林蔭下生長的幼苗,都需要有不需太多陽光照射,亦能茁壯成長的「耐陰」本事。在光線不足、通風不良的樹林底下,只有少量如鴨腳木和假蘋婆等樹苗,能繼續生長。其餘絶大數的幼苗,都因營養不良或蟲病害嚴重,相繼夭折,成為樹林下的腐植質。

陽光再次照射到樹林的低部 © 馬屎
種子亦把握機會發芽 © 馬屎

極端天氣是大自然給森林的磨練

對森林而言, 以上的演替(演變和取替)過程是無時無刻在發生。促使演替的原因,是由於各種或各株植物,為了生存而使出不同的技倆,目的是為了爭奪有利生長的陽光和養份。颱風、嚴寒、暴雨或乾旱天氣的出現,則被視為影響演替方向的自然因素,是博物學家達爾文的名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體現。外來和本地植物;灌木和喬木的角力,幾十年之後形成外來樹種鶴立於一眾原生樹木之上的形勢。可是在山竹吹襲之下,這些一支獨秀的優勢樹木首當其衝,被扭斷或吹倒,傷亡慘重。大樹倒下,為原本活在它陰影下的各種闊葉和常綠樹木、藤本和草本植物,還有蕨類、苔蘚或地衣等植物,釋放出珍貴的生長空間。縱使折斷後的外來樹木,立刻在樹幹上長出新葉和「水橫枝」,來進行光合作用。但由於創傷太深,最後還是會被一直屈居其下的原生樹種所取替。數量繁多的原生植物,為各種昆蟲得提供額外的食物, 而這些位處食物鏈最低層的生物,又是上層生物的食物。結果吃蟲的雀鳥、螳螂、胡蜂等「蟲食性」生物的種類和數目,亦隨之上升。

斷樹生出水橫枝作最後的掙扎 © 馬屎
鴨腳木是本地樹林常見的小喬木 © 馬屎

郊野公園是一眾生物的天堂

今天郊野公園內的樹林,蔥蔥鬱鬱,內裏潛藏著不少有價值或有趣的生物。例如眾所周知的穿山甲、金錢龜、盧氏小樹蛙、香港瘰螈、大蠎蛇和香港鬥魚。牠們不是屬於本港獨有,就是屬於世界瀕危或珍稀。未來,順著森林演替的步伐,其他活在樹林中的菇菌、雀鳥、蝴蝶和各式昆蟲,還有溪水中的淡水魚,明顯可以得到更多優勢,而越發興盛。

草珊瑚和它紅色的果實 © 馬屎

去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過後,縱使香港的二線地區,仍然躺臥著大量等待清理的樹枝。但返工的返工,返學的返學。這個城市,快速地從翻牆倒樹的混亂中恢復過來。作為動物保育和自然教育工作者,山竹之後,我所看見的是契機。我們最少可以從「森林演替」、「蝴蝶」、「淡水魚」、「菇菌」、「昆蟲」和「雀鳥」等6個角度,來討論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可以如何與大自然再次緊扣在一起。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馬屎文章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