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山竹效應之 2】蝴蝶效應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家馬屎

天文台告訴我們,今年冬天(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的平均溫度是不尋常的19.1°C。這個舒適的溫度,令原本以為要忍受饑寒交迫的蝴蝶幼蟲,可以繼續恣意地進食。結果,香港的蝶友,1、2月已經有蝶可賞,到3月,蝴蝶更大量湧現,猶如往年初夏4、5月的「爆發期」,令人目不暇給。

木蘭青鳳蝶幼蟲 © Goofy Ko

沒有冬季的2018

促使蝴蝶爆發的因素,只有溫暖的冬季還未夠。上年山竹來襲,大量樹木被打斷;不少灌木被吹倒,令樹林底部的各種草本、藤本植物重見天日。結果在秋、冬、春溫暖而濕潤的環境下,他們長出了大量新芽和水橫枝。這些嫩葉正好是一眾毛毛蟲的美食,大快朵頤之後,他們都肥壯成長。

木蘭青鳳蝶的幼蟲被嫩綠的白蘭葉包圍著 © Goofy Ko

蝴蝶的「詭計」

2019年,喜歡蝴蝶的朋友,可以延續上年秋季賞蝶、追蝶和拍蝶的節奏,盡情追逐那些艷麗的翅膀。可憐怕蝶的朋友,卻無可奈何要被迫繼續提心吊膽過活。雖說害怕一條條、毛茸茸、神出鬼沒的毛毛蟲,是與生俱來而不由自主的基因作怪所致。但這條怕蟲的基因,原來是由毛毛蟲的祖先,在遠古時向人類植入。牠藉著身上能令人出現過敏反應的長毛或短刺,把「隨便碰我的後果是可大可小」的訊息,植入人類的自動防禦基因裏面。於是,每當我們看見這些有毛的蟲,便會立刻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安、心悸、冒汗,甚至歇斯底里等反射反應。

毛髮柔麗的飛蛾幼蟲 © Goofy Ko
外貌嚇人的斑鳳蝶幼蟲 © Goofy Ko

要克服這個先天的恐懼,並不容易,但若果知道這是毛毛蟲的「詭計」,那麼我們為何還要被牠們裝扮出來的「醜陋、恐怖、陰險、詭詐」所愚弄呢?事實上,這些生命短促、行事低調的生物,為了要偷生於世上,千百萬年來,都順應著自然環境的不斷改變,而對自己那小小的身體,不斷作出微調。聰明如人類,今天還未能清楚明白,牠們那些專門針對其天敵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而開發出來的複雜生存技能。

正在吸食花蜜的虎斑蝶 © Goofy Ko
正在吸食花蜜的巴黎翠鳳蝶 © Goofy Ko

以外形為例,一般人腦海之中的蝴蝶,可能是鮮橙色翅膀上有黑色翼脈的虎斑蝶。又或是身形巨大、全身黑色、翅膀上有著紅色、黃色、白色、藍色等斑紋的各種鳳蝶。牠們能夠在花間翩翩起舞、逍遙過活,其實是由於虎斑蝶身上帶毒,把牠吃下,後果可能不是簡單的拉拉肚子。一千幾百萬年來吃下然後吃虧,不斷重覆發生,結果令今天地球上大多數的捕獵者,跟我們看見毛毛蟲一般,心生恐懼、手起疙瘩,都不敢打牠主意。而各種黑色的鳳蝶就更奇妙,牠們大都是裝扮成一種本地在六、七十年代以前非常常見的有毒鳳蝶 ──紅珠鳳蝶。一眾獵食者看見這種黑色的蝴蝶,當然都避而遠之。

有毒的紅蛛鳳蝶 © Goofy Ko
另一種有毒的青斑蝶 © Goofy Ko

除了直接向捕獵者植入害怕自己外形的基因,不少蝴蝶幼蟲更進一步,分析其主要天敵──雀鳥的行為習性和食物鏈的角色,於是進一步扮演雀鳥的糞便,又或更匪夷所思地把外型變成雀鳥的天敵──蛇。試問哪有生物喜歡吃自己的便便,又有那些生物會看見自己的敵人而不避之則吉呢?

正在偽裝成雀屎的鳳蝶幼蟲 © Goofy Ko
正在扮成「憤怒的蛇」的鳳蝶幼蟲 © Goofy Ko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人類可以沒有蝴蝶嗎?

人類自詡萬物之靈而以唯我獨專的邏輯,視其他生物為低等,是沒有智慧、沒有思考能力的:在物競天擇的自然淘汰法則下,這些次等生物能夠不死,是我們人類給牠們的一份厚待。但有沒有想過,事實是由於我們技術不夠,不明他們別具心思的結構和生存智慧。

看見一隻 「蟹蛛」已把一隻訪花的蝴蝶殺死了嗎?© Goofy Ko

人類野蠻地破壞地球,可憐的小蟲無法躲過超級颱風如山竹的橫掃,更不能在極端熱和冷的影響下,遷徙到別的地區。沒有冬天的2018年,我們仍能看見不少蝴蝶在花間飛舞。但又有多少蝴蝶因為這個不正常的自然節奏,而令牠們的天敵,如寄生蜂有機可乘,大量入侵蝴蝶幼蟲和蛹的體內,令牠們無聲無息地死去。

蝴蝶缺席所引起的「蝴蝶效應」,不單單是蝴蝶族群數目減少,是可以進一步令食物鏈斷裂,令地區上的生物多樣性失去平衡。可惜,以現時本地偏簡單、欠全面的蝴蝶調查或研究的方法,我們並不能確定,是人類做成的全球暖化令蝴蝶步向滅絕,抑或是蝴蝶正以一些我們不能明白的方法,向人類進行反擊。

去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過後,縱使香港的二線地區,仍然躺臥著大量等待清理的樹枝。但返工的返工,返學的返學。這個城市,快速地從翻牆倒樹的混亂中恢復過來。作為動物保育和自然教育工作者,山竹之後,我所看見的是契機。我們最少可以從「森林演替」、「蝴蝶」、「淡水魚」、「菇菌」、「昆蟲」和「雀鳥」等6個角度,來討論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可以如何與大自然再次緊扣在一起。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馬屎文章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