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效應之 3】菌絲
繼5月中,印度出現破紀錄最高的51°C高溫之後,6月2日在日本北海道,又錄得有紀錄以來最高的39°C超高溫。「超級熱浪」有席捲全球的趨勢!
文章目錄
「超級熱浪」
香港今年4月的平均溫度是24.7°C,是自1885年有天氣紀錄以來的第二高。全球暖化引發的極端天氣越趨具體,「超強颱風」之後,現在又出現令溫度接連破紀錄的「超級熱浪」。但對於活在「冷氣間」的香港人來說,高溫和炎夏代表的,只是「要幫衣櫃換季」,未有影響我們返工和返學的日常。
菇菌的真身──菌絲
全球暖化、極端天氣,對於動物界和植物界的大部份生物來說是負面的。但對於上述兩界以外的第三界:真菌界,影響是兩極化的。高溫乾旱,逼使大部分真菌只能靠「菌絲」,在黑暗的枯枝落葉堆之下,又或枯萎樹幹之內,靜靜享受吃之不盡的有機「放題」。 所謂菌絲,就是菇菌的正體;我們熟悉的各種菇、菌、耳、芝、茸等菌類,其實都只是菌類用來繁殖的器官。
若果環境變得嚴峻,菌絲亦會死掉,菌類就以孢子(真菌用以繁殖的東西) 的狀態、以休眠的方式,來渡過不適合生長的時期。
香港春季潮濕、夏季炎熱、秋季清涼的亞熱帶氣候,從來就是一個有利菇菌生長的樂土。若果氣候轉變,全球暖化令本港變成「熱帶地區」,對於怕冷的菇菌來說,是一件有利生長的大喜訊。
至於超強颱風「天鴿」和「山竹」吹襲之後,大量落葉和枯枝堆積在地上,樹木被連根拔起,樹幹傾倒在樹林中,結果給各種「土生菌」和「木生菌」大好機會,可以盡情享受極端天氣為它們預備的有機盛宴。
春天的濕氣,令潛藏在樹林裏的菌絲自乾燥寒冷的冬天甦醒過來。但由於氣溫仍是乍暖還寒,它們分解有機質的「胃口」有限。若説每年菇菌季節的真正序幕,可說是由5月中出現的夜光菇來揭開。
發光的菇,全世界已知大約有70種;香港可以找到的,大都是發出淡淡綠光的側耳科菇類,它們通常是群生在木頭上,又或是散生在地上。雖說是全日都會發光,但由於光度較弱,因此白天只能看見一朶朶白色如秀珍菇一類的菇菌。它們發光的原因,在科學界仍是眾說紛紜,有說是對鍾情採食菇類的生物的一種警告,亦有說是菇菌分解有機質內的木質時的副產品。但我相信不清楚的原因,只是由於研究不足,而未能找到答案。這樣複雜的發光機制,是從隨機發展出來的機會,應該是負數吧!
試想想,全世界估計有350至510萬種菇菌,而我們認識的是少於10萬種,因此我們不能理解,為什麼菌類會挑選乾燥乏味的木頭為食?為甚麼能合成各種毒素?又為什麼能在黑夜裏發光?我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實在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口味各異的菇菌
夜光菇被分類為「白木菌」,是能吃掉啡色木頭的啡色菌類, 就已經夠耐人尋味。而另一羣「糞生菌」,人棄我取,把糞便吃得津津有味,然後就在啡黑色的糞上生出色彩多變、外型可愛的小雨傘,為原本令人討厭的便便賦予獨特個性,叫人不得不拍案叫絕。
還有一類叫「小皮傘」的菇菌:它們不挑吃,任凡枯葉、枯技,又或散落一地的有機質,它們通通不放過。吃飽、儲夠營養,就在潔白的菌絲旁邊生出一朵朵傘狀的小菇,然後大撒孢子。
鎖碳的特異功能
菇菌的生態功能,大多數人只知道它是大自然的「分解者」。它們把不受歡迎、不易分解的植物纖維拆散,變成簡單元素,重回大地,讓各種動物和植物吸收使用。但其實對於應付全球暖化,菌類有一種把「碳」鎖住的能力,能把大氣中一種令氣溫上升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數量減少。
這個鎖碳的機制,簡單來說是由菌絲負責。菌絲在有機質內不斷增生,製造酵素來把纖維分解,並吸收當中的營養,然後繼續生長。菌絲的外殼,主要成分是「碳」,因此不斷增生的菌絲,其實就是在不斷「固碳」,最後把碳藏在泥土裏面。因此若果我們不隨便砍伐林木之餘,還多多栽種綠色植物,讓它們把空氣裏的二氧化碳吸收,然後以有利它們生長的「修枝方法」,把它長出來的葉和樹枝持續修剪、收起,變成堆肥,讓菌絲入侵,最後將有機質變成「腐殖質」。這樣,被人類弄得亂七八糟的氣候,或許就有望得到緩和。
去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過後,縱使香港的二線地區,仍然躺臥著大量等待清理的樹枝。但返工的返工,返學的返學。這個城市,快速地從翻牆倒樹的混亂中恢復過來。作為動物保育和自然教育工作者,山竹之後,我所看見的是契機。我們最少可以從「森林演替」、「蝴蝶」、「淡水魚」、「菇菌」、「昆蟲」和「雀鳥」等6個角度,來討論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可以如何與大自然再次緊扣在一起。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馬屎文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