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生活】非典 蔬菜
因為新冠肺炎對全球的影響,啟發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以【非典生活】為題,從大家生活層面,包括食物、消費模式等,與大家探討,人與生態、環境之間關係的改變及當中需要思考以至檢討的問題。系列第2篇,從人類農耕歷史發展說到有機菜。
有機蔬菜在本港的產量不足1%,因此不是我們普羅市民食用的典型蔬菜。
為什麼呢?是因為有機蔬菜種植困難?抑或是有機菜的回報率不及常規菜高? 但有機菜不就是昔日爺爺嫲嫲年代,只需淋屎淋尿就能長得肥美飽滿的那些菜嗎?
實在「有機」蔬菜並非典型!有機 (Organic) 二字最早只出現於1924年。那就是爺爺嫲嫲的年代吧啦?好地地為什麼要講有機呢?舊日的種植為甚麼又不是有機呢?
文章目錄
「自然」農法
史前搜集和漁獵的年代,為求食物供應穩定而慢慢發展出耕種活動和栽培技術。他們主要是順化一些經常和喜歡吃的植物,以所謂「刀耕火種」的原始開墾方法,來進行小規模種植。
當時人口相對較少,土地和森林面積較大,因此就是農作物的收成和種類不夠多,他們仍可故技重施,以聚落四周各種動、植物來充饑。
在沒有太大生產壓力的環境下,經歷好幾千年的發展,農作物品種慢慢増加,產量愈來愈高,能夠撐起鄉鎮以至城市的人口亦大幅增加。這種具規模的耕種方法,大都是所謂「自然農法」或如現今流行的「永續農業」,內容是模仿大自然的生態關係來進行耕種的規劃。例如把陽性柑橘種在座北向南的空地上;水生的蓮藕種在池塘裡;把好肥的桑樹種在下游的氾濫平原等。
農作物的種類又包括如桃、李等多年生的果樹;如洋蔥、蕃薯等一年生的根莖植物,還有如小米、稻米等禾本植物。又因應食用需要而栽培如白菜、椰菜等,只需種植兩三個月便可採收的短期經濟作物。
圈地運動
13世紀的歐洲,由於皇室和貴族專權而發展出一種對環境傷害深遠,歷史稱為「圈地運動」的土地私有化行為。
背景是由於世界貿易開始蓬勃,商人發現羊毛的價格比農作物更高,為了得到更大收益而將原本靠土地為生的農民趕走,令他們流離失所,甚至成為奴隸。
好的耕地用來養羊,結果昔日著重培養泥土質素和灌溉系統管理的耕種方法,被抹殺和摧毀。維持了幾個世紀之後,大部分優質的耕地,都變成只有草和羊屎的低活性土地。
之後,由於各種金錢和權力瓜葛而引發的地區鬥爭、社會革命、内戰,甚至世界大戰,此起彼落。大亂之後土地回歸農民,才發現土地質素低劣得無法正常生產食物,而周遭的野菜、野味又早已被消失。這時,一些社會學家、哲學家、教育家連同農夫,提出重新向自然學習,推出改善土地的耕種方法和規條,這就是「有機」。
「有機」的挑戰
面世不久的「有機」所面對的世界仍然戰火飄搖。世界大戰之後出現嬰兒潮和糧食危機,誘使商人將火藥變成肥料、軍營殺蟲劑變成化學農藥,戰機和坦克車變農用機械。商人對金錢的慾望,農民對脫貧的願望,再一次以違反大自然方法,催谷生產,肆意抽乾大自然的各種資源之外,更將各種有毒的化合物散落大地,令土地和河水的質素,比當年圈地運動時更糟。
香港的有機
本港開埠之前主要是以漁、農業為主要經濟支柱,而勞動人口又以從事農業為主。幾千年來,他們跟據春夏秋冬和水土特質,來進行以種植絲苗米為主的農業活動。
雖然這類用屎屎尿尿的傳統農作,並不能通過今天的有機標準要求;但長時間維持水稻田的地景,藉了解農作物的特性和生長需要而進行持之有效的農業操作;不斷留種以得到最具適應性的農作物品種。結果令土壤的活性和肥力得到保持,以支撐持續有效的農作物生產活動。
那時禾花雀、禾味龍、田鱉、田雞、米魚、塘蚤、草魚、溪蟹、田螺、田葱等,對環境和水質要求甚高的動、植物,亦由於環境質素優良,而得以生養眾多,遍滿全地。
可惜,60年代之後,農夫常規化地使用農藥、化肥和灌溉系統等催谷生產的科學技術,以賺取最大的利潤。慢慢常規農夫種出連自己都不會吃的「典型蔬菜」,商家、菜販都知道,只有利潤沒有質素,市民和家庭主婦亦知道它有毒!
面對食物安全和環境劣化的危機,「有機」沿用自1924年所定下來的標準,不走所謂高科技路線,謙卑地藉觀察和模仿自然,並加入人與人之間的互讓、互諒和互助來進行食物生產。
有機農夫期望土地所出的,不單止是無毒有益,更具良心和公義。令「有機菜」能果腹之外,更可叫人學習摒棄自私和貪婪,進一步成為構築永續與和平的精神食糧。
【非典生活】系列
是天災?!由2019年冬天到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癱瘓全球經濟,是摧毀性的自然災害。是人禍?!有說是由食蝙蝠而引發,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在那一個時代沒有吃野味?
是「天擇」?!疫情簡單來說是一種生物影響另一種生物的數量,是經常發生的物競天擇事情。
是「典型現象」?!
各地的文化差異、經濟差異、政治差異是促進科技發展和改善生活質素的動力。
那麼,常用口罩、酒精搓手液、家居隔離、旅遊警示是非典型生活吧?抑或食不明來歷的野味、吃含毒素的菜蔬、 虐待式地生產肉類、濫用塑膠污染環境、製造二氧化碳改變地球溫度、霸佔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又或剝削其他人類的生存空間,才是典型的非典型生活呢?
作為保育工作者,趁著這個千載難逢又可能是最後一次機會,在大多數人都被迫停一停的日子,讓我逐一從生活日常裡分析,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被「非典典型化」吧!
閱讀更多:【非典生活】系列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馬屎文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