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3 mins

【非典生活】非典 塑膠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

因為新冠肺炎對全球的影響,啟發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以【非典生活】為題,從大家生活層面,包括食物、消費模式等,與大家探討,人與生態、環境之間關係的改變及當中需要思考以至檢討的問題。系列第四篇,說到我們的生活裡已不能沒有的膠。

金、木、水、火、土之外,「膠」是第六種被我們廣泛使用的材料。

由於兼具可食用、耐熱、耐寒、高黏度、絕緣性強、不易發霉等優點,自第一次大戰之後,便被重點研究,並陸續發展出具不同特性的膠,廣泛滲入到我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中。從防疫的口罩、包裹藥粉的膠囊、掃在牆上的乳膠漆,還有飛機的輪呔,都有膠的成分。可以說,在我們的生活裡已不能沒有膠

【非典生活】非典 膠 ©呂朗婷
【非典生活】非典 塑膠 ©呂朗婷

天然膠類

有黏著性的「天然膠」,5,000年前埃及人就已經用來黏貼包裹木乃伊的亞麻布。巴西的土著把防水性高的橡膠樹脂塗在衣服和鞋上,成為雨林之中的雨具。

中國人聽見「膠」則食指大動,因為它是昂貴食材,鮑、參、翅、肚中的肚 (花膠)。的確,膠在食用上的應用是最早和最廣。花膠是屬於動物性的膠,從中醫的角度,花膠蛋白質(膠原蛋白)含量高,有潤膚養顏、滋陰養血、滋養五臟的作用。簡單來說花膠能成「膠」,主要是由於內含能增加水的「張力」 的蛋白質,在特定的濃度和溫度下形成固體。

這種動物性的蛋白質,亦出現在七彩繽紛的啫喱之中。啫喱主要成份是水、色素和味粉,令他凝固的是被稱為魚膠粉的「明膠」。明膠是從動物的骨頭或結締組織提煉出來,是帶淺黃色的膠,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啫喱水加入明膠的比例越高,製成的啫喱就越硬,越能忍受高溫而不溶解。明膠的使用範圍甚廣,例如軟糖、布丁、雪糕等。茹素的朋友看見這些晶瑩而有彈性的甜食,可要格外留神。

魚膠©馬屎
魚膠©馬屎
明膠 ©馬屎
明膠 ©馬屎

先不用擔心,植物性的「膠」的使用其實更廣。從古到今,已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夏日炎炎,除了食用冰凍的啫喱,涼粉和大菜糕都是消暑美食。涼粉之所以能夠「起膠」,靠的是「涼粉草」內具凝固能力的汁液,而「大菜」的原材料則是海藻。另外,廣東人常用的基本烹飪技巧「打芡」,都是把粟粉加入含有水和調味料的食材之中,利用熱力將栗粉吸水變成膠狀,一併把水和味黏在食物上。

涼粉草©馬屎
涼粉草©馬屎

「阿拉伯膠  Gum Acacia

說到食用膠,現代最具經濟價值的是原生於非洲乾旱草原上的「阿拉伯膠」。這種如桃膠般琥珀色的樹膠,近年成為非洲貧困地區的新興經濟。

阿拉伯膠為水溶性膠體,具有高度的可溶解性,屬於低黏稠性的膠,最早的應用就是用來作為包裹木乃伊的膠水。出眾的黏著力,除了用在布料上,今天還被用作食品「粘著劑」,製作成軟糖或巧克力的糖衣,而且能做到 「只溶喺口,唔溶喺手」的效果。

亞拉伯膠 ©馬屎
亞拉伯膠 ©馬屎

飲品加入不同份量的亞拉伯膠,又能做到不同程度的「乳化作用」,令食品變混濁或增加黏稠度,常被用來增加色和味的層次。它還廣泛應用在生產藥丸和膠囊,還可加入化妝品之中,令使用者得到緊緻皮膚的效果。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三葉橡膠樹 Hevea brasiliensis

食用以外的膠,當然就是我們熟悉的橡膠。橡膠是植物的汁液,自然界之中能產生有黏性樹膠的植物很多,但要達到有質素和高產量的要求的話,就只有產於南美的「三葉橡膠樹 Hevea brasiliensis」。野外的橡膠樹一般能長到30-40米高,19世紀中期,由探險家帶到法國之後,便立刻引起了歐洲人的興趣。隨後,人們不斷研究橡膠樹的種植方法、改良樹液的收集方式、發明橡膠硫化技術,藉此提高橡膠對於温度變化的忍耐程度,使橡膠遂步登上工業界的舞台。

樹膠 ©馬屎
樹膠 ©馬屎

今天,大多數天然橡膠,都用來製造輪胎或橡膠管,其他則用作生產窗框、墊子、地板、避震器、手套、玩具氣球,還有造紙工業中的黏著劑,都是橡膠的消耗者。

可惜,被硫化後的橡膠所產生的「交聯作用」,使產品無法被自然分解,而做成今天的各種環境問題。

割膠 ©馬屎
割膠 ©馬屎

可食用膠袋

無論是製成食品或用品,膠最基本的成分是糖或蛋白質。加入不同的材料、使用不同的製作方法,就生產出不同類型的膠產品,方便、快捷又便宜。但基於不能被自然分解的缺點,塑膠對環境影響深遠,於是令不少有識之士,想出從馬鈴薯、木薯、粟米等植物提取糖和澱粉質,從香蕉花、油菜花提取植物油,作為可以被自然降解的塑膠材料,來製作一次性膠袋、餐具等市民習慣了,無法不用的即棄膠類用品,期望藉此緩和合成塑膠對各種生物的不良影響。

【非典生活】系列
是天災?!由2019年冬天到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癱瘓全球經濟,是摧毀性的自然災害。

是人禍?!有說是由食蝙蝠而引發,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在那一個時代沒有吃野味?

是「天擇」?!疫情簡單來說是一種生物影響另一種生物的數量,是經常發生的物競天擇事情。

是「典型現象」?!

各地的文化差異、經濟差異、政治差異是促進科技發展和改善生活質素的動力。

那麼,常用口罩、酒精搓手液、家居隔離、旅遊警示是非典型生活吧?抑或食不明來歷的野味、吃含毒素的菜蔬、 虐待式地生產肉類、濫用塑膠污染環境、製造二氧化碳改變地球溫度、霸佔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又或剝削其他人類的生存空間,才是典型的非典型生活呢?

作為保育工作者,趁著這個千載難逢又可能是最後一次機會,在大多數人都被迫停一停的日子,讓我逐一從生活日常裡分析,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被「非典典型化」吧!

閱讀更多:【非典生活】系列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馬屎文章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