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4 mins

【非典生活】非典 生活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

因為新冠肺炎對全球的影響,啟發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以【非典生活】為題,與大家探討,人與生態、環境之間關係的改變及當中需要思考以至檢討的問題。系列到最終第六篇,與香港人拆解、分享且共勉,我們的「非典生活」。

【非典生活】非典 生活 ©呂朗婷
【非典生活】非典 生活 © 呂朗婷

2003年沙士爆發的16年之後,再出現2019新型冠狀病毒,是另一次由野生動物貿易引起的致命傳染病。香港人,是時候認真改革一下我們的生活方式了。

疫情不斷,社會人心惶惶,但物極必反,慢慢浮現出來的、屬於正向生活的可能性亦越來越多。病從口入,到餐廳食肆開飯的人減少,被迫在家煮食的結果是,仔細挑選高勝價比的蔬菜、肉類和調味,成為新風氣;有機耕種對健康的價值重新被認同;塑膠產品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再次受到廣泛討論。但由於日常生活中,不健康、不環保的行為,如過度消費、濫用塑膠產品、漠視動物權益等,已成大眾生活的日常,甚麼樣的「疫情後應實踐的新生活」建議,最終都被定性為離地、都不可行!

大小鴉洲 © 馬屎
大小鴉洲 © 馬屎

「納米」生活空間

病毒肆虐的這一年,當市民被逼留在已非「狹小」而是「納米」的家,一有機會,他們就以往街上走或郊外走的方式,來爭取合理的活動空間。閒來無事相約二、三知己往郊外逛,更成為生活新習慣。的確,我們的城市,大都是背山面海,每年到郊野公園遠足的人次,約1,000萬,當中除了本地居民,專程來港行山的外地遊客,亦逐年上升。

香港人十分幸福,在生活和工作空間極為壓迫的情況下,我們有高達 70%的綠化地區,供市民休憇、叉電。 這些土地,包括郊野公園、世界地質公園、海岸公園、鄉村、大型市鎮公園、小型的休憩公園、路邊的行道樹木和灌木、沙灘、岩岸、島嶼,當然還有各種具科學價值的保護區。

梅子林 © 馬屎
梅子林 © 馬屎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郊野公園

香港山多平地少,住宅區、商業區和工廠區,都集中在沿岸和填海地區。附近的大小山崗,早年由於興建水塘,提供食水以穩定民生,而連帶被劃成郊野公園,並訂立法例防止水源和森林被污染,以協助收集雨水。這些受郊野公園法例保護的鄉郊地區,佔地約為全港總面積的40% 。縱使之後跟大陸簽訂東江水購買協議,以至今天大部分的食水都是來自東江,郊野公園的面積和功能並沒有被削弱。有說是由於當年的港督如麥理浩、尤德等都是熱衷行山遠足活動的「山友」,於是大力推動郊野公園的規劃和管理。結果由第一批郊野公園於1977年正式劃出之後,到2008年最後一個北大嶼郊野公園成立,香港合共有24個郊野公園。

照鏡潭瀑布 © 馬屎
照鏡潭瀑布 © 馬屎

廣泛受市民歡迎的原因,是坐落於不同地區的郊野公園,坐擁不同的地貌和生態。西貢地區有連綿的山嶺和水清沙幼的沙灘。新界東北地區就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山溪石澗。新界中部,跟大帽山連在一起的馬鞍山、飛鵝山、獅子山、畢架山等高山,就有繁盛的城市風景。大嶼山的大東山和鳳凰山就有遼闊壯麗的海洋風景。

大東山 © 馬屎
大東山 © 馬屎
無名刃 © 馬屎
無名刃 © 馬屎

扶老攜幼的可以選擇家樂徑;挑戰體能的可選擇「麥理浩徑」或「鳳凰徑」;喜歡深度遊的可選擇各種「自然研習徑」或「研習園」,從中學習香港的樹木或生物。位處亞熱帶和亞熱帶之間的香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而複雜。香港擁有的250多種蝴蝶、120多種蜻蜓、 71多種初級淡水魚、3000多種維管束植物,大部份都可以在郊野公園內找到,都可以滿足喜歡花、鳥、蟲、魚的朋友的各種嗜好。

海岸公園

若嫌陸地活動太嘈吵,可以去東面海岸的3個海岸公園潛水。 香港地方細細,珊瑚品種卻多達84種,是全世界的10%。從1997年開始的珊瑚普查所得的數據顯示,香港珊瑚的覆蓋率甚高,健康狀況良好。在珊瑚礁聚集的魚類,至少有350種,連同其他如八爪魚、墨魚、蝦、蟹、海膽、海參或海牛等生物,令潛水活動成為一種有益身心而知性甚高的消閑活動。

世界地質公園

若果是喜歡大自然,而非那些飛禽走獸的話,坐落於香港東面海岸的世界地質公園,定必是一個好去處。公園分為兩個園區,以六角形柱石為地標的「西貢園區」,由糧船灣開始,沿牛尾海海岸,經白臘灣、萬宜水庫東壩,再繞到浪茄灣。這條路線其實是遠古時的超級火山口,今天能成為世界級的火山岩地貌,實在是有原因的。

東霸 © 馬屎
東霸 © 馬屎

以紫紅色沉積岩為地標的「東北園區」,坐落於赤門海峽出口,一直向北伸延,到印洲塘一帶。當中除了有形狀奇特,如出名的「鬼手岩」的沉積岩石之外,嶙峋的海岸配上背後長滿大樹的山崗,加上翡翠綠色的小島和藍天白雲,實在是一個世外桃園。

赤洲海灣 © 馬屎
赤洲海灣 © 馬屎

香港人的生活空間和工作環境集中,少有需要飄揚在外、離鄉別井的工作經歷。工餘、閒來亦隨時可到近在咫尺的各種綠化地區,觀賞有趣的生物和享受森林浴。舒壓,叉電後,再面對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種挑戰。

破邊洲 © 馬屎
破邊洲 © 馬屎

【非典生活】系列

  • 是天災?!由2019年冬天到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癱瘓全球經濟,是摧毀性的自然災害。
  • 是人禍?!有說是由食蝙蝠而引發,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在那一個時代沒有吃野味?
  • 是「天擇」?!疫情簡單來說是一種生物影響另一種生物的數量,是經常發生的物競天擇事情。
  • 是「典型現象」?!

各地的文化差異、經濟差異、政治差異是促進科技發展和改善生活質素的動力。

那麼,常用口罩、酒精搓手液、家居隔離、旅遊警示是非典型生活吧?抑或食不明來歷的野味、吃含毒素的菜蔬、 虐待式地生產肉類、濫用塑膠污染環境、製造二氧化碳改變地球溫度、霸佔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又或剝削其他人類的生存空間,才是典型的非典型生活呢?

作為保育工作者,趁著這個千載難逢又可能是最後一次機會,在大多數人都被迫停一停的日子,讓我逐一從生活日常裡分析,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被「非典典型化」吧!

閱讀更多:【非典生活】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