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本地生態攝影師馮漢城:野生物種是「活生生的藝術品」

作者: 綠色和平

馮漢城(阿城),香港生態攝影師。曾出品《Wild Hong Kong》系列生態紀錄片,被譽為「港版discovery channel」,他鏡頭下的本地野生物種包括水鳥、麥氏擬腹吸鰍、溪吻鰕虎魚等等。阿城投入生態攝影多年,感受過與大自然相處的快樂與辛酸時刻,並覺悟到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只是十分渺小,卻造成太多破壞。阿城感嘆大自然給人類的驚喜往往是意想不到,野生物種是「活生生的藝術品」,他期盼香港人可以同心合力,守護香港「野」。

難忘與水鳥四目交投,拍攝郊外「藝術品」

進行訪問的早上,一身「街坊裝」、「踢拖」的阿城在沙田花心坑與我們見面,他說:「我喺呢度長大,細細個成日走上山接觸生態,嗰陣仲未有相機,單單係用肉眼睇到啲動物,已經好滿足。」寥寥數句剖白,一身輕裝,我們已經感受到阿城與大自然的親近,並沒有一般城市人與野外環境的隔膜。

阿城自中文大學生物系畢業後,便投入生態攝影行列,拍攝過香港鳥類、魚類、昆蟲等。談到最深刻的攝影經歷,阿城指出與水鳥的互動最觸動到自己:「水鳥多數是海邊或濕地見到嘅雀仔,佢哋唔怕人,所以可以同佢哋距離好近,甚至伸手可及。有個時刻我覺得好奇妙,就係同佢有眼神接觸,有交流,嗰下好感覺到佢有生命力,係活生生一個個體。見到佢哋有時踱步,有時搲毛,完全當我透明,感覺好神奇、滿足。」

因為與動物曾有過心靈連結,阿城更不願看到人類破壞動植物自由自在的生活,摧毀大自然的純真:「我覺得野生物種好似活生生嘅藝術品,因為佢哋有不同顏色、羽毛、行為,會同你交流,呢個就係接觸生態的有趣之處。我做生態攝影有個宗旨,就係用客觀、記實嘅方式記錄大自然,唔會涉手改變環境,如果用急功近利嘅角度出發,你就會係大自然裡面好失敗。人類喺大自然入面好卑微、渺小,應該遵守返大自然嘅法則,用幾多拎幾多,唔好做多餘破壞。」

阿城鏡頭下的水鳥 ©馮漢城
阿城鏡頭下的水鳥 ©馮漢城

發展與保育並不對立,以鏡頭守護香港野

然而,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從未間斷,明日大嶼、開發郊野公園等計劃,無一不是直接破壞野生物種的生境。對於城市發展,阿城的感概頗深:「龍尾興建嗰個人工沙灘真係令我失望,明明集合咁多人嘅力量,發現嗰度生物多樣性咁高、有稀有物種,依然不敵發展巨輪,保留唔到。」他坦言基建工程對生態帶來嚴重破壞,例如填海會將整個海洋的面貌改變,不論生物的適應力、求生意志有多強,都只會落得死亡的下場。

阿城續指香港的生態特色在於,一個彈丸之地竟蘊藏高山、河溪、濕地、低地、海洋等多類型生境,生物多樣性豐富,珍貴的資源是我們觸手可及,難忍看著環境變得面目全非,動物無家可歸。問到阿城認為一般市民可以做甚麼守護香港「野」,他回答:「大家有唔同崗位,我做生態攝影,有朋友可以推動環保教育、宣傳,亦可以喺土地運用方面,同當局反映生態係值得保護嘅。我認為當土地運用得宜,例如利用荒地等等,發展同保育其實唔係對立。」

馮漢城感嘆香港處處大興土木,破壞生態,曾有一面之緣的的動物可能已經消失。
馮漢城感嘆香港處處大興土木,破壞生態,曾有一面之緣的的動物可能已經消失。

人類雖然渺小,但守護郊野力量可聚沙成塔

適逢2021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阿城與綠色和平合作舉辦「與生態專家探索香港『野』」網上教室」,夥拍生態與環境教育家馬昀褀博士(Dr. Xoni Ma)向公眾講解香港生物多樣性。對於這次合作,阿城希望能分享自己生態攝影的心路歷程,他提及曾有人不太了解生態攝影,問自己:「香港有生態㗎咩?點會影到呢啲嘢啊?」因此他期望透過作品展示本地生物多樣性何其豐富,從而令大眾懂得欣賞野生物種,最後自發去保護他們

「我覺得個人力量雖然微小,但近年大眾對郊野認識稍稍加強,亦有團體做好多環保項目,例如綠色和平比較前衛少少,做咗好多唔同工作去守護香港生境、本地物種。」阿城總結道,「咁大家都係香港一分子,我希望大家力量可以聚沙成塔,守護香港『野』。」

綠色和平一直堅持守護生態,反對明日大嶼填海計劃。
綠色和平一直堅持守護生態,反對明日大嶼填海計劃。

認識裸買重用回收

指南內含裸買地圖、重用與回收貼士,幫助大眾培養環保生活新習慣!

免費下載環保指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