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社交媒體將埋藏真相?陰謀論、虛假消息或成環境運動絆腳石?

作者: 綠色和平特約記者華嘉昌

「我們可能無法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長久以來我們都相信,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人類共同合作,國家與國家要有明確的減排共識,人類才可能避過氣候浩劫。但事與願違,當前美國總統特朗普聲稱,氣候變化只是一場騙局,在職時更宣佈退出《巴黎協定》,雖則現任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重返協定,但看來社會上離共識越來越遠。社會意見走向兩極,陰謀論虛假消息更大行其道,難道這一切都是社交媒體惹的禍?

Google搜尋「氣候變化」,你會看到什麼?

「我們可能無法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美國電腦科學家Jaron Lanier如是說。Netflix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香港中文譯名:願者上網)》講述Facebook、Google及YouTube等社交媒體,如何對人類社會造成深遠影響。社交媒體演算法為了吸引人的注意,會「度身訂造」推薦內容,令人沉迷其中。片中提出的一個例子:不同人在Google搜尋「Climate change(氣候變化)」,會因應地區和個人搜尋紀錄,而產生不同關聯字,可能是「氣候變化是重大威脅」,也可能是「氣候變化是假的」、「氣候變化是騙局」等等。

系統會根據對你的認識而提供相應資訊,因此我們都會各自接收到不同資訊。環保人士常常在想,氣候變化的證據這麼多,甚至可以說是「事實擺在眼前」,為什麼這些懷疑論者會看不到?是的,他們可能真的看不到。透過電腦屏幕,我們看到不同的世界,看到不同的「真實」。

盛行網絡的陰謀論

「事實太沉悶了。」Facebook前營運經理Sandy Parakilas在紀錄片中如是說。

陰謀論虛假消息向來素有市場,而社交媒體更令陰謀論傳播更廣、信徒更多。社交媒體不時推薦吸引眼球的標題和內容,而系統本身不會分辨內容真偽。片中引述資料提到,社交媒體虛假消息的傳播速度比真實新聞快6倍[1],網上資訊大爆發,我們更進入了一個真假難分的年代。事實上,有超過97%科學家都認為,氣候變化的確存在,而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因[2]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的確顯而易見,可惜懷疑論總有市場,更遑論有政客和企業樂意成為背後的推手。

社交媒體充斥各式各樣的假消息和陰謀論,其中包括:氣候變化是假的。(《願者上網》截圖)
社交媒體充斥各式各樣的假消息和陰謀論,其中包括:氣候變化是假的。(《The Social Dilemma》截圖)

以求真戰勝偽證

面對盛行網絡的虛假消息,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答案簡單而直接,就是「Fact check」(事實核查)。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在網上發表言論,亦可轉發新聞和按讚好。每一個我們在網上的微小舉動,都影響着這個世界的資訊傳播。如果你不希望成為朋友眼中,轉發虛假消息的笨蛋,你就要學會「Fact check before share(先查證後轉發)」。

網絡世界人人皆是媒體,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以知識裝備自己,有責任做好事實查證。另外,紀錄片中亦有提到「Vote by click」的概念,我們在網上每一下的點撃,都就好像投票一樣。如果我們甘願當個標題黨,喜歡瀏覽內容農場失實和浮誇的內容,我們就等於是虛假消息的幫兇。

牢不可破的同溫層?

社交媒體真的和環保工作站在對立面嗎?相信很多環保工作者都不是這樣想。社交媒體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無論你是從事商業工作、文化藝術,還是環保工作,你都難以避免使用社交媒體,甚至會視社交媒體為低廉有效的宣傳渠道。

從前在報章刊登一個廣告,受眾可能只有數萬人,但在社交媒體的一個帖文,隨時可吸引數十萬人瀏覽。就以「源頭減廢」為例,你第一次聽到「源頭減廢」這4個字,是什麼時候?巴士地鐵的廣告?報章?課本上?還是在網絡上?相信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對筆者而言,我是從網絡接收大部份的環保資訊。如果現今世代有人從來都沒有聽過什麼是「源頭減廢」,而又有興趣知道,我相信他亦會跑去Google搜尋一下,而不是跑去圖書館。

無可否認,社交媒體在推動環保教育方面有重大貢獻,但事實上社交媒體亦令社會意見走向兩極化,信者越信,不同意見者則更堅持己見,社會更難達到共識。雖然社交媒體好像令環保宣傳工作變得更輕鬆,但到底我們會否只是圍爐取暖?能否真正將環保訊息傳達給大眾?能否說服原來不信的人?社交媒體令有共同信念的人走在一起,卻建立起牢固的同溫層。如何衝破同溫層,將是環保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社交媒體令社會意見兩極化,令人們更難團結起來應對氣候變化等環保問題。(《願者上網》截圖)
社交媒體令社會意見兩極化,令人們更難團結起來應對氣候變化等環保問題。(《The Social Dilemma》截圖)

以溝通代替宣傳,重新反思如何「以行動帶來改變」

社交媒體令社會上意見兩極,兩邊的聲音互不相讓,甚至互相仇恨,一言不合,幾十年的老朋友都可以「unfriend」。或許在政治議題上、宗教立場上,我們可以unfriend不同意見的人,甚至生活在不同國度內,永永遠遠不相往來。可惜,在環保議題上不可以。就以氣候變化為例,如果一些人努力節能,另一些人卻肆意排放,問題永遠都不能解決。氣候變化、海洋污染及塑膠污染等等環保問題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來解決。

答案或許是以溝通代替宣傳。雖然網絡可以將資訊在短時間內傳達給很多人,一個污染環境的新聞可以很成功地「呃嬲」,但「呃嬲」之後又如何呢?我們每個人會不會有什麼行動來改變現況?我們能不能夠行多一步,以有溫度的面對面溝通,更直接地向身邊人討論你我關注的環境問題,或分享環保心得?

透過社區活動,可以令公眾更容易接受和認同環保理念。© Shutterstock
透過社區活動,可以令公眾更容易接受和認同環保理念。© Shutterstock

所謂的「行動」,不必然要有多大規模,多有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提醒和鼓勵自己與身邊人,逐步逐步把單次的行為變成習慣,將環保變成日常。只有以身作則,才能夠感染身邊的人;只有言行合一,才能夠帶來改變。

只有身體力行地貫徹環保生活,才能感染身邊的人。© Shutterstock
只有身體力行地貫徹環保生活,才能感染身邊的人。© Shutterstock

認識裸買重用回收

指南內含裸買地圖、重用與回收貼士,幫助大眾培養環保生活新習慣!

免費下載環保指南

[1] Science (9 Mar 2018):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2] NASA: Scientific Consensus: Earth's Climate Is Warming

相關標籤:

環境新聞生活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