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自然保育Slasher】 生態調查員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

【自然保育Slasher】 系列,有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親自分享「做保育」,原來可以不同身位、不同專業,出心出力。馬屎從事本地保育工作超過20年,做過生態調查員、生態攝影師、生態作家、生態復育師、生態導師,近年成為自然保育Slasher,游走不同崗位,多角度支持香港的生態保育,為我們的大自然與環境,走在前綫補位出力。系列第二篇,他與我們分享生態調查員的經驗與體會。

【自然保育Slasher】 生態調查員 © 呂朗婷
【自然保育Slasher】 生態調查員 © 呂朗婷

三歲定八十,很多從事動物保育工作的朋友,小時候都已經喜歡動物、郊野或大自然。人仔細細就已經不怕風吹日曬和饑寒交迫,總之要到郊野找動物。有的甚至不怕黑,不怕鬼,時常嚷著要夜行睇蛇、蛙、螢火蟲又或飛蛾等各種夜行生物。長大後又不能被困在辦公室裏面,就是學業有成,都鮮有選擇穿著筆挺西裝的工作。閒來無事都不願留在家裏,動不動帶着相機和生物圖鑑往郊外跑,去什麼郊野公園、地質公園、海岸公園,尋找他們心中的「萌蟲」和「神獸」。

香港生物多樣性豐富,維管束植物有2,000多種;雀鳥有500多種;蝴蝶有250多種; 蜻蜓有120多種;珊瑚魚有300多種,上天下海,春夏秋冬各有特色,都成為各類大自然小孩的營養,滿足他們內心好奇的種子,萌芽生長的需要。

因為喜愛 所以喜愛

雀鳥調查 © 馬屎
雀鳥調查 © 馬屎

本地大部分從事保育工作的朋友,第一種認真認識的生物大多是雀鳥。有別於傳統中國以細小竹籠飼養雀鳥的方式,外國的田野觀鳥活動,在殖民地時代引進香港。觀鳥人穿著大自然色系的服裝,背上背包,內放簡單糧水、頸上掛著望遠鏡,漫步在濕地或樹林之中,尋找和觀賞野鳥。認不出的話便從背包裡掏出圖鑑,憑相似外型、顏色和花紋的雀鳥之中辨認品種。若果未能確定,便細閱圖鑑内的文字描述,例如出現季節、活動生境、特色行為、體型大小等科學性資料,然後再決定眼前是哪一種雀鳥。確定之後通常會在圖鑑上做些記錄,例如發現日期、地點、數量、年齡之類方便日後參考。回家後又會檢視和整理相片、做些品種統計,甚至寫觀鳥隨筆或繪畫。這些相當專業的田野考察步驟,對一個喜歡雀鳥的朋友來說,可以是無師自通的基本習慣。

認識裸買重用回收

指南內含裸買地圖、重用與回收貼士,幫助大眾培養環保生活新習慣!

免費下載環保指南

蝴蝶算是第二類最多本地人喜歡的生物。有別於只能遠觀的雀鳥,蝴蝶時常在我們身邊冒冒失失的飛過。牠們雖然種類繁多,但一些品種,單從顏色亦能分辨出來,例如有一類鳳蝶,黑色翅膀上有紅、白、藍、黃等花紋, 而斑蝶的身體是黑色上有白色斑點。 觀蝶人又可以從牠們的行為,例如有一類蛺蝶喜歡滑翔,而不少灰蝶休息時,會上下擦動帶有眼斑的後翅。由於可以近距離觀賞甚至可以有眼神接觸,顏色鮮艷,形態多變的蝴蝶對於喜歡大自然的朋友來說 ,多了一份親切感。

觀察蝴蝶時,觀蝶人同時會寄記錄牠們喜歡吸食花蜜的花朵名稱,又或幼蟲喜歡吃的植物名字,久而久之,他們除了認得各種蝴蝶,同時也能辨認出大量野生的花花草草。回家在案上整理資料的時候,除了記錄品種資料,還會加上牠們的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等生態資料。

蜻蜓調查 © 馬屎
蜻蜓調查 © 馬屎

喜歡動物的朋友,天生就是喜歡,除了雀鳥和蝴蝶之外,一些看似離奇古怪的生物都大有擁躉。喜歡蜻蜓的,時常會到淡水濕地尋找;喜歡菇菌的,會去樹林偶遇;喜歡昆蟲的,就時常四處拈花惹草。裝備上,喜歡淡水魚的朋友,會知道什麼水靴穿得舒服,什麼魚網耐用;喜歡夜行尋找蛇類的,就知道哪一款頭燈電力持久;要認出體型細小蜘蛛,就要購買近攝功能夠強勁的相機。為了增強自己的辨認生物和尋找生物能力,他們又會去報讀各種生態課程甚至水肺潛水課程,從知識、技術和體能上裝備自己 ,以滿足內心那份擁抱大自然的慾望。

明白不明白,確定不確定並不重要,他們都已將一大堆動物名字和生態名詞死背硬嚼,感覺甚麼鳥、甚麼魚、甚麼蟲都已在掌握之中。

淡水魚調查 © 馬屎
淡水魚調查 © 馬屎

因為喜愛 需要科學

業餘的生態記錄,多是隨心和隨意的。專業保育上的生態調查就增加了「時間」的因素。其實生態愛好者,原本只想和平和諧地欣賞大自然,但由於環境被污染、動物被殺害,而發展出來的環境保育工作,說穿了就是防守性質的「挨打」工作。

眾所周知,坊間一般所謂專業的生態調查,通常進行過程時間不足。由於環保法例的要求,發展商逼於無奈要出資做環境調查。在商言商,他們都不會將發展對環境的即時或潛在問題全盤托出,然後逐一解決後才作發展規劃。結果調查工作通常是死線前的功課,考察員如何具經驗和努力,報告永遠都無法得到滿分。

夜間生態調查 © 馬屎
夜間生態調查 © 馬屎

要做好這份工,生態調查員除了要有超卓的辨認物種技術,能迅速發現身邊閃出來的任何生物,又要熟讀動物保育條例,知道哪些是具保育關注的物種,然後設法把牠們找出來。白天出動記錄如雀鳥、蜻蜓、蝴蝶等日行性生物;晚上又要出動尋找如青蛙、蛇、螢火蟲等夜行生物。完成田野考察,又要在辦公桌前處理資料,撰寫報告,趕在死線前提交。

在溪邊露宿 © 馬屎
在溪邊露宿 © 馬屎

本來是悠閒的嗜好,變成既趕時間又黑板的工作,而發展項目又不會因為調查結果而作出真心為生態好的修改,結果工作變得毫無意義。生態調查員需要有堅強的心理質素,才能在艱辛又看似全無價值的工作上繼續浪費青春 。

數據是唯一的希望

架設紅外線攝影機 © 馬屎
架設紅外線攝影機 © 馬屎

在發展就是王道的世代裏,在這一行掙扎打滾的調查員,要知道工作價值並非在於藉著考察工作創業興家賺得盆滿缽滿,然後名利雙收成為世界知名。調查員將由興趣推動,用生態知識在大自然找到的生物、以紅外線錄像機記錄牠們有趣的行為,要懂得集腋成裘,再變成數據;期望假以時日,這些具科學價值的數據,在文明理性的國度,能成為用來講道理的論據。

能夠做到、撐到、再得到新的機會和經驗,喜歡大自然的人,才能得到較完整的動物保育的能力。日後遇上其他專職的保育工作,才有足夠的魄力去做到拯救動物、保護環境、對應現今全球暖化的世紀大挑戰。

相關標籤:

城市規劃生物多樣性生活森林海洋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