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6 mins

馬屎專欄【事過境遷系列】馬屎埔村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

[事過境遷系列] :不是本地旅遊攻略,也非香港郊遊熱點推介,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精選 6 個香港高生態價值地方,為你撰寫一套非常生態地方誌。馬屎這位資深生態人,不只領航與你共遊這些今日的熱門郊遊地點,還會帶你穿越過往,分享這些高生態價值地方往昔風光與變化,透過文字分享對這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設養分。到了系列第四篇,是對馬屎自己以及一些香港人來說,往事只能回味的馬屎埔村。

[事過境遷] 馬屎埔村 © 呂朗婷
[事過境遷] 馬屎埔村 © 呂朗婷

馬屎埔村

木屋區是昔日盛行的一種建築群,多由「新」移居香港的非原居民建造,因此又被稱為非原居民村。非原居民主要是指那些四、五十年代,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移居香港的新移民。村內除了住有村民,還有耕種的農夫,養殖豬、雞、白鴿、金魚的養殖戶,又或從事塑膠、金屬、食品生產等小型工業的「山寨廠」,當然還有供村民購買簡單生活用品,或提供麻雀耍樂的士多。由於村民數量、村的面積、村落的經濟活動都不同,結果香港各區發展出來的非原居民村,各具特色,成為一種耐人尋味的本地村落文化。

透過鐵窗花、壓花玻璃,從淳樸老舊村屋外望馬屎埔村 © 馬屎
透過鐵窗花、壓花玻璃,從淳樸老舊村屋外望馬屎埔村 © 馬屎

馬屎埔村生出來的寶寶

十多年前突然成為城中熱話的馬屎埔村,是一條位處粉嶺,昔日以務農為主的典型非原居民村。由於位處聯和墟旁邊,交收農產品方便,即使 70 年代之後本地農業式微,村內的農夫仍然可以繼續默默耕耘,種植各種蔬菜瓜果,以「耕住合一」的傳統農業運作模式,維持本地越來越少的農田地景。

可是,這裡長期受到村民遷出、人口老化、地產商收購、囤積土地和政府規劃模糊等種種因素影響,村內的居住環境大不如前。空置的房屋變得破爛,農地長滿雜草、蚊蟲滋生、蛇鼠橫行。日益惡化的居住環境,令仍然在村內居住或耕種的村民備受壓力。

因緣際會,2010 年一班關心城市發展、本土文化、村民權益、有機耕種和自然生態等議題的有心人,連同部份村民和仍在活躍耕種的農戶,成立一個鄉村組織。由於是從馬屎埔村生出的團體,因此名為「馬寶寶社區農場」,大家期望能有系統地梳理和宣揚這裡的非原居民村文化,並同時實踐「本地人食本地菜」的理念。

「馬寶寶社區農場」2010 年在粉嶺的馬屎埔村建立。© 馬屎
「馬寶寶社區農場」2010 年在粉嶺的馬屎埔村建立。© 馬屎

郊野、鄉村、耕種等名詞,由於連繫著旅遊觀光、飲飲食食、影相打卡等休閒活動,又或跟自然生態保育、食材質素、弱勢社群權益等社會議題相關連,都容易引起市民大眾的關注。但真實的鄉村模樣如何?村內的人、歷史和經濟活動如何?栽種的農作物品種如何?村莊的地理位置如何?這些問題都是耐人尋味的。實際上,一條村莊的面貌、個性和味道,就是由這一籃子的客觀因素,慢慢發展出來。

一切從舊屎開始

馬寶寶社區農場成立了之後,當中專門研究「本土文化」的專家和學者,從各文字渠道,搜尋馬屎埔村的歷史、經濟活動、相關人物的資料。例如馬「屎」埔村這個重口味的名字,原來是由於昔日位處梧桐河下游的這片氾濫濕地,土地肥沃,因而在殖民地政府年代被用來放養馬匹。馬兒吃得好拉得多,於是形成馬屎處處的壯觀景象,因此被形象化地叫做馬屎埔。

除了翻查資料之外,學者亦同時進行「口述歷史」記錄,從老村民口中發掘未有被記載過的村民生活,甚至是他們的生活軼事和心情。

馬寶寶社區農場記錄並將村民的故事與社區分享。© 馬屎
馬寶寶社區農場記錄並將村民的故事與社區分享。© 馬屎

為要重新建立食物跟市民生活的關係,馬寶寶連結村內的農夫繼續生產農作物。團隊中具豐富經驗的「永續農業」老師在這裏開班,授以有機耕種技術、永續耕種概念和提供實習機會,讓學員身體力行,協助農作物生產。

「永續農業」當中的理念就是善待土地和作物。圖中農夫正在堆肥。© 馬屎
「永續農業」當中的理念就是善待土地和作物。圖中農夫正在堆肥。© 馬屎

另外,為了讓村民不需舟車勞頓運送蔬菜到市區,而市民又可以有一個固定地點,挑選有機食材,於是村內設有農墟。市民除了可以購買新鮮蔬菜,更可以跟農夫、村民溝通,交流飲食心得。農墟內亦有各式各樣的傳統食品,如菜脯、菜乾、蘿蔔糕等,又有新鮮出爐的麵包、手工番梘、唇膏、環保布袋等手作用品,有時甚至有歌藝獻唱,豐富內容。因此每每能吸引附近的街坊、城市朋友來趁壚,選購、交流,從而發掘非原居民村的各種可能性。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優化農村生態

馬寶寶社區農場將馬屎埔村修整並舉行豐富的訪村活動,吸引附近街坊到城市來的訪客。© 馬屎
馬寶寶社區農場將馬屎埔村修整並舉行豐富的訪村活動,吸引附近街坊到城市來的訪客。© 馬屎

由於村民遷出,不少村屋被棄置。不知是有心又或是無意,屋內的家具,屋外的雜物往往散落一地,破壞景觀事小,引至積水惹來蚊蟲滋生,甚至盜賊匿藏,影響仍然居住在村內的居民的健康和人生安全事大。於是馬寶寶推動業權人拆卸這些破房子,又或移除垃圾,令各種樹木和花草從新增長出來,回復充滿自然氣息的農村面貌。

為進一步優化村內環境和令到村探訪的城市朋友能更了解這裏的「非原居民村文化」,他們又找來插畫師前來探訪村民,了解他們居住的房子昔日的功能,然後設計和繪畫牆畫,例如在士多的鐵皮外牆,畫出從前士多內的佈局和售賣過的產品;農舍就繪畫農作物、雀鳥和耕種情況;養金魚的就畫出各種漂亮活潑的金魚。插畫師又在村內各地不同的公共空間繪畫出不同類型的作品,令村內的動物、植物和村民生活、他們之間的關係活靈活現,讓訪客更容易閱讀和體會村內的各種歷史文化。

初春馬屎埔村的紅棉盛放。© 馬屎
初春馬屎埔村的紅棉盛放。© 馬屎

馬屎埔村歷史悠久,村內有經濟價值的果樹,例如荔枝、龍眼、黃皮、桑椹很多,有文化價值的村植物,包括鳳凰木、洋紫荊、假蘋婆不少,而田貫草、雞屎藤、白茅根等草藥等,在村路兩旁,滿目皆是。部分被棄耕的農地和屋地又慢慢長出各式各樣的花、草、樹木,像是回復當年馬匹處處、草木青青的自然生態面貌。跟耕種活動有關的生物,這裡有會飛的鵲鴝、領角鴞、蝙蝠、蜻蜓;會跳的蟋蟀、草蜢、青蛙;會游水的高體鰟魮、水鉸剪、蝌蚪等,各式各樣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而相對少有的螢火蟲,例如寬緣窗螢、黃緣雌光螢、雷氏螢,在這裏都定期出現,為晚上的農地增添不少浪漫氣氛。

參與過馬寶寶社區農場舉辦的生態導賞活動的朋友,可能會記得這隻名叫「肥波」 的花狹口蛙。 © 馬屎
參與過馬寶寶社區農場舉辦的生態導賞活動的朋友,可能會記得這隻名叫「肥波」 的花狹口蛙。 © 馬屎

有機農地上的生態,是本地少有被探討的議題,於是團隊中作為生態導師馬屎的我,就定期作農地生態調查,記錄田內田外的生物。我們又開設不同主題的生態課程,期望藉此告訴大家,村內各種植物和動物的名字,還有牠們背後的小故事。我們又招募一班對農業和生態有興趣的朋友,組成名為「生態戰隊」的生態小組,在村內協助記錄生物,做一些修修剪剪的場地優化工作,還有帶領各式各種生態導賞活動,以熱誠跟城市人分享這裡的各種自然生態。之後我們更連同農夫和藝術家,製作出「馬屎埔村生態地圖」,詳細交代村內的栽種情況和介紹常見的生物。

事過境遷

成為城中熱話,是由於他前瞻地發掘本地的非原居民村文化;推動提升本地農業生產自給率;進行農地生態調查,收集各種自然數據,還有提倡農地農用,並質疑東北發展的必要性。他扎根於農村,為全港市民建立開放的平台,歡迎大眾隨時落村,親自用耳朵、用眼睛和心靈,感受這個地方昔日的面貌、今日的民生,然後重新思考土地的價值。藉此,希望可以提升市民生活的質素、精神的健康,並且重拾人與人之間互助互勉的睦鄰關係。

推土機來臨前,「馬寶寶社區農場」的社區活動堅持到最後。© 馬屎
推土機來臨前,「馬寶寶社區農場」的社區活動堅持到最後。© 馬屎

馬寶寶勇敢地指出一些一直為人所詬病的社會議題,他挑戰地產商囤積土地對鄉村文化的影響、挑戰公私營發展只是利益輸送的變奏、挑戰農業園的設計和功能、挑戰農產工業大量平價生產的輸入食物質素、挑戰土地使用的公義等。可是,一個剛出生的小寶寶,膽敢挑戰社會建立已久的行政和經濟規則,結果不停受到各方打壓,短短 11 年的生涯備受壓力。

2021 年馬屎埔村在推土機之下被鏟平了,當中的木屋、農田、大樹、雀鳥和人情味,都成為了從前的東西,反思這片土地可以如何發展的冷靜期已過,一種本地文化消失了,最後,香港市民大眾得到的是,一棟一棟冷冰冰的高樓大廈。

「馬寶寶社區農場」已成歷史,剩下的就是冷冰冰的高樓大廈。© 馬屎
「馬寶寶社區農場」已成歷史,剩下的就是冷冰冰的高樓大廈。© 馬屎

【事過境遷系列】的初心:那些年跟朋友在香港各處闖蕩,上山下海、賞花賞樹、觀鳥尋蟲。30年前的山、水、海岸跟現在的不盡相同,動、植物亦不太一樣。翻查昔日高生態價值地方的資料,當中的變遷真不少。雖然都已成為歷史,是好是壞,牽涉什麼人什麼事, 大都已無從稽考,但若果將當中的點滴梳理,成為可供參考的史料,必定對這片土地往後的發展有所裨益。閱讀更多:【事過境遷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