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4 mins

【動物人的植物世界】紅樹林魚樂無窮 解決氣候變化好幫手?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呂朗婷(圖)、馬屎(文)

被稱為「跳跳魚」的彈塗魚,是少數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的魚類,也是本地紅樹林生境裡的明星;而除了彈塗魚,紅樹林亦為不少魚類提供覓食、棲息和繁衍後代的生境。

由紅樹科植物建構出的生態系統,價值一直備受肯定,今天更得到重點關注:因為它封存「碳」的效率奇高,或許能幫助減慢全球暖化的速度。

紅樹科的動植物世界。 © 呂朗婷
紅樹科的動植物世界。 © 呂朗婷

紅樹根屹立不倒 彈塗魚出水能跳

秋茄又名「水筆仔」,名字由掛在樹上、幼長如筆的胎生苗而得來,是本港紅樹林裡最常見和最多的紅樹品種。身為紅樹科的真‧紅樹,它的樹幹、枝、葉內都含有丹寧酸(又稱單寧酸),這是一種天然的驅蟲劑,是一般昆蟲或動物不喜歡吃的味道。東南亞的原住民一早懂得使用它,提煉出紅色染料,因此這類樹被稱為紅樹。

秋茄樹是本港紅樹林裡最常見品種之一,別名「水筆仔」則來自掛在樹上、幼長如筆的胎生苗。 © 馬屎
秋茄樹是本港紅樹林裡最常見品種之一,別名「水筆仔」則來自掛在樹上、幼長如筆的胎生苗。 © 馬屎

秋茄是能生長至五米高的小喬木,具有典型紅樹林植物的特徵──它的根露出泥面,盤纏生長,縱橫交錯,形似纜索,被稱作纜狀根。這種設計,令它在每天有潮汐漲退、間中有驚濤駭浪的海岸地區屹立不倒。就算在鬆散容易塌陷的泥灘地區,它亦能在樹幹上生出堅韌的支撐根,插進泥土內,奮力撐起自己不被海浪推倒。另外,其樹根上長有皮孔,能呼吸空氣,以應付由於泥土太黏纏缺乏氧氣供應,可能引致根部窒息腐爛的問題。

紅樹的呼吸根長有皮孔,避免泥土黏纏造成根部缺氧、窒息腐爛的問題。 © 馬屎
紅樹的呼吸根長有皮孔,避免泥土黏纏造成根部缺氧、窒息腐爛的問題。 © 馬屎

彈塗魚是濾食性魚類,生活在鹹淡水交界的「汽水」水域。根據記錄,香港有四種彈塗魚,牠們廣泛分佈在各區沿岸,能有效利用有紅樹林的泥灘,是唯一能「稱霸」水退之後潮間帶地區的魚類。其中廣東彈塗魚是香港最常見、最細小的品種,身長只有 10 厘米,眼睛又圓又大,生在頭頂,全身啡灰色上有黑色花紋。

紅樹生出堅韌的支撐根,即使在容易塌陷的泥灘地區仍能屹立不倒。 © 馬屎
紅樹生出堅韌的支撐根,即使在容易塌陷的泥灘地區仍能屹立不倒。 © 馬屎

對於蹦蹦跳的廣東彈塗魚,紅樹根將由河流帶來的沙泥,還有營養豐富的植物碎屑和動物屍體攔截、保留在泥灘上;而潮汐和海浪不停地為海水「打氣」,令浮游生物、無脊椎動物和藻類迅速生長,幫助快速分解這些有機物,然後在泥灘上形成一層廣東彈塗魚最喜歡吃的營養膜。牠輕鬆地在泥上滑行,大啖大啖的將食物往口裡送,濾食有營養的東西,吐出泥和沙,果腹之餘,又能為泥灘減少有機物積聚,繼而引發腐爛發臭的環境污染問題。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紅樹幹形同迷宮 金鼓魚「神隱」中長大

秋茄木欖是本地原生的紅樹科植物,它們利用根部抓住泥土,營造較穩定的生境;樹幹向上生長,時而露出水面,時而浸在水中,撐起樹冠,而露出水面上的葉子則藉光合作用製造食物,以供自己生長之用。漲潮時,樹幹被海水浸泡着,在水底形成迷宮一樣的森林,結果進一步增加浮游生物、貝類、節肢類動物、甲殼動物、無脊椎生物、藻類等動植物能依附生長的表面。

金鼓魚游進這紅樹迷宮之中,背鰭和尾鰭慢慢擺動,悠閒地挑選依附在樹幹上的蠕蟲、甲殼動物和藻類,享用着鋪天蓋地,吃之不盡的美食。金鼓魚是本地潮間帶常見的魚類,只有 20-30 厘米長,正方形的身型、金黃色的軀體上有醒目的大黑點;牠們利用紅樹林營造出的迷宮作為育幼院,為魚 bb 提供庇護和成長的居所。直至小金鼓魚出生,一身橙金色上帶有大黑點花紋的衣裳,令牠輕易隱藏在紅樹林之中,不被空中的飛鳥或肉食性的魚類發現,快高長大。

小金鼓魚一身橙金色上帶有大黑點花紋的外表,令牠輕易隱藏在紅樹林之中不被獵食,快高長大。 © 馬屎
小金鼓魚一身橙金色上帶有大黑點花紋的外表,令牠輕易隱藏在紅樹林之中不被獵食,快高長大。 © 馬屎

紅樹葉「流汗」排鹽 紅鮋、黃腳鱲慕名獵食

因潮間帶地區水中鹽分較高,紅樹的根部吸水時,無可避免會吸入過多鹽分,若果不把鹽排走,積聚的鹽會阻塞植物用來輸送水份和營養的管道,持續累積有機會令它們死亡。為了排走鹽分,紅樹科植物發展出具有鹽腺的葉子,功能跟人類皮膚上的汗腺差不多,能直接把鹽排走。

當紅樹葉功成身退,脱落掉到水中,厚厚的葉肉便成為水中各種素食生物(如基圍蝦)喜歡採食的東西。牠們不怕葉片中的丹寧,在生長茂密的紅樹林樹根和樹幹保護之下大快朵頤,期望在下次退潮前吃過飽。

紅樹林養活無數的微生物、小魚和小蝦,如此豐饒的生態環境,自然吸引肉食性的獵食者到訪。紅鮋又名紫紅笛鯛,是紅樹林常見的原生肉食性魚類,體色紫紅,極其漂亮。牠的成魚在外海繁殖,身長可達 1.5 米;而魚苗孵化後隨着水流漂到紅樹林之中,以微小的浮游生物為食,長大了便捕食節肢類動物和小魚。這種魚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之強,即使潮間帶生境的水溫和鹽度變化很大、海浪很大、獵食者很多,牠們都只看作是生活的日常。

紅鮋是紅樹林常見的原生肉食性魚類,幼魚以微小的浮游生物為食物,擁有強橫的適應能力。 © 馬屎
紅鮋是紅樹林常見的原生肉食性魚類,幼魚以微小的浮游生物為食物,擁有強橫的適應能力。 © 馬屎

肉食魚類之中還有各種鱲魚,都是紅樹林常見的住客,其中又以黃腳鱲最為常見──成魚身長大約 50 厘米,銀色身體,黃色胸鰭、腹鰭、臀鰭和尾鰭是其標誌;牠以敏捷見稱,在潮間帶所向披靡,是一眾小蝦、小魚和小蟲的惡夢。

潮水帶來的有機物,使紅樹林形成獨有缺氧環境,具備「碳匯」潛力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自然解決方案。 © 馬屎
潮水帶來的有機物,使紅樹林形成獨有缺氧環境,具備「碳匯」潛力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自然解決方案。 © 馬屎

紅樹林的「藍碳」作用 儲碳效率高助抗氣候變化

「紅樹的樹冠翠綠茂密,能供雀鳥棲息,以及緩解海浪和海風吹襲海岸的破壞性,保障陸地上的動植物和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以上是昔日太平盛世時紅樹林的生態功能,乍看是不能與經濟發展相提並論的次級民生價值。可是,在全球暖化引致極端天氣頻生的今天,科學家發現紅樹葉和隨水而來的有機物質在紅樹林和泥灘堆積,一部分被分解,剩下的會累積下來,存在缺氧的底土中,令它的分解速率變得緩慢,結果二氧化碳可以被封存得很久很久──這就是所謂紅樹林「碳匯」的功能

用這種方式儲存「藍碳」的效率 ,遠比樹林封存的「綠碳」高出數千倍,若果得到充份運用,或許有助緩和甚至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氣候危機的世紀問題。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