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見不善》——政策真空下生態旅遊危機研究報告
綠色和平聯同本土研究社發佈首份有關香港生態旅遊政策研究報告《旅見不善》(下稱報告),在政府公布生態旅遊相關規劃後,報告發現南大嶼及尖鼻咀/流浮山/白泥一帶共有約22.4公頃具生態價值土地已遭人為破壞,面積逾一整個維園,範圍涉及郊野公園與海岸保護區等。
在「無處不旅遊」的「理念」下,政府首度將生態旅遊放在旅遊業發展藍圖中。雖標榜可持續發展,但將地產發展與生態旅遊綁定,將淡化生態旅遊的基本保育原則,亦改寫了山野資源應以保育為先的基本共識。由於政府未為生態旅遊明確定義或訂立制度,加上政府將在南大嶼及尖鼻咀、流浮山和白泥(尖白流)透過「片區模式」引入地產元素發展「生態旅遊」,做法令人憂慮。
報告倡議應以國際通行的生態旅遊原則為基礎,重建政策方向,包括:
- 進行科學基線調查:現時政府缺乏生態旅遊片區的全面生態調查與環境容量評估,未來若僅靠個別項目的環評,將無法掌握整體壓力與累積影響。應先了解各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棲息地狀況與旅遊活動的可承受程度,並真正地諮詢當地社區及生態管理專家,作為生態旅遊政策與規劃的前設條件。
- 制訂全面生態旅遊原則:現行政策缺乏對生態旅遊的明確界定,應清楚訂明三大原則——
- 生態保育優先;
- 提供深度教育導向的旅遊體驗,及;
- 收益回饋在地社區與生態保育,促進環境及社區永續
- 制訂規管措施,確保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前述三大原則,建議——
- 政府成立跨部門生態旅遊委員會,制定清晰的生態旅遊發展藍圖及政策框架;
- 制定長遠管理方案,防止「先破壞,後發展」及持續評估旅遊活動所產生的破壞以作修復;
- 明確界定「生態旅遊可持續使用區」及嚴格的發展限制,令本來吸引遊人的自然美景及生態得以保存;
- 設立生態旅遊專款專用,確保旅遊收益回饋當地社區及自然保育工作,及;
- 籌劃由下而上、社區主導模式的生態旅遊項目,增加社區參與及旅遊體驗的原真性,振興在地經濟之餘,亦確保生態旅遊兼顧保育與社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