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在中國不屬危險化學品?
中國的全球化工總產值超越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的生產大國。工業生產涉及的化學物繁多,僅登記在冊的化學品就有四萬多種,當中不少更危害環境和人類健康。面對國內日益嚴峻的污染問題,中國政府如何規管生產和使用這些化學品,可謂關係全國、以致全球的環境安全及人類健康。
原文刊於《主場新聞》網站,2013年10月07日
近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下稱安監局)在官網發佈新版《危險化學品目錄(徵求意見稿)》(下稱《目錄》),約3000多種有毒有害和具有危險性的化學品被列入其中,由安監局、農業、公安、環保等眾多部門負責規管,使用者必須向有關部門登記。
對比2002年版之《危險化學品名錄》,新版《目錄》大大擴展了「危險」的定義,突破從前局限於易燃易爆等生產安全的概念,將一些對環境和健康造成長期危害的化學品納入其中,包括具生殖毒性、危害水生環境的化學品,例如難降解且會破壞生態的壬基酚(Nonylphenols),這些屬非傳統「危險物質」,此舉可謂一大突破。
但筆者卻發現,《目錄》雖然體現了中國化學品管理理念上的進步,但被環保部列為「十二五重點防控對象」的58種有害化學品中,竟有6種意外落榜,當中包括臺灣「塑化劑飲料事件」主角-DEHP (一種主要的「塑化劑」)和已在中國禁用於嬰兒奶瓶的雙酚A (BPA)。
這樣就替本來就較為保守的「十二五」化學品環保目標打了個九折。然而,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環境挑戰,委實經不起一再縮水的環保目標。
造成環保名單被打折扣的原因,與目前化學品管理制度繁複不無關係。《目錄》是由安監總局牽頭制定,再由公安、交通、農業、環保在內的十個部門委員提出意見。被列入《目錄》的化學品,將會由多個部門施行政審批許可等管理措施。因此,《目錄》名單愈長,行政成本愈大,使得《目錄》規模在醞釀過程中一減再減。
此外,各部門的監管重點不盡相同,造成「與炸藥齊飛」的局面,環保部門提倡規管的「重點防控化學品」雖會危害環境及健康,但很多都不屬傳統意義上的「危險物質」,因此提名此類物質難免造成部門分歧——「塑化劑」等物質最終出局,正體現出環保部門在決策過程中的弱勢。
針對此問題,實在應該把化學品的環境風險管理和生產安全管理分開,為環境風險防控單獨制定高層級法規,讓環保部門發揮更大的作用,有效監管更多危險甚大的有害化學品。在化學品管理這個領域,環保部門需要更大的授權,來為公眾提供一把更大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