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海洋
5 mins

5大要點告訴你:為甚麼要關心海鮮來源?

作者: 綠色和平東南亞辦公室守護海洋項目傳訊主管鍾淑華
有些人喜歡於海中暢泳,與海洋生物近距離接觸;有些人喜歡釣魚,或者吃海鮮。無論你是哪一種人,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在我們生活中均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吃海鮮(營養豐富),也喜歡到自然棲息地觀賞牠們(試問誰不喜歡《海底奇兵》?)但對於經常愛吃海鮮特別是吞拿魚的人來說,又會否想知道食物的來源?
購自漢堡漁市場的青口和蝦 © Joerg Modrow / Greenpeace
購自漢堡漁市場的青口和蝦 © Joerg Modrow / Greenpeace

由大海到超級市場,這個旅程既複雜又大開眼界。在豐厚利潤的海鮮產業背後,很多漁業企業與現代奴隸制度、環境破壞和政府勾結劃上等號,另一方面更嚴重打擊通常較符合可持續作業模式的小漁民生計。

工業式捕魚為全球環境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包括對你及下一代的健康,以下5大要點,告訢你背後引申的影響。

1. 過度捕魚威脅生物多樣性

法國圍網漁船特雷維尼奧(Trevignon)在莫桑比克海峽,用人工集魚器拖曳鰹魚與和黃鰭吞拿魚。© Jiri Rezac / Greenpeace
法國圍網漁船特雷維尼奧(Trevignon)在莫桑比克海峽,用人工集魚器拖曳鰹魚與和黃鰭吞拿魚。© Jiri Rezac / Greenpeace

在華人地區,我們農曆新年必須吃魚,象徵「年年有餘」。不過,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對海鮮需求亦日益增加,我們慢慢發現,海能納百川,卻難以容得下人類的百般苛索,若不改變現況,恐怕不一定年年有「魚」。

由1950年至2015年,全世界的捕魚船隊增加了一倍至370萬艘。工業船隊不斷擴大,給魚類族群帶來巨大壓力。捕魚業所用的捕魚方式,是以盡可能捕撈最多魚量為目標,往往忽略對其他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拖網捕魚,將極重的魚網拖到海床上,對脆弱的海洋棲息地,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工業延繩釣,在海中設置成千上萬的飄浮誘餌鈎,通常長達數十公里,無可避免地捕獲非漁業目標物種,已經令鯊魚和海鳥的數量減少;還有圍網漁船,使用巨網和人工集魚器協助,包圍並捕撈大量吞拿魚,而大量魚群和海洋生物會被捕魚磁石吸引,並一併撈起。以上做法,只會對我們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亦令魚類延續後代和存活機會減少。

2. 工業捕魚嚴重破壞小漁民生計

印尼弗洛雷斯的漁民,用竿釣捕魚釣吞拿魚。用釣竿和釣線捕魚,對海洋長遠的可持續性和發展有利。©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印尼弗洛雷斯的漁民,用竿釣捕魚釣吞拿魚。用釣竿和釣線捕魚,對海洋長遠的可持續性和發展有利。©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世界各地有數以百萬計的沿海社區,依賴捕魚作為收入來源。在發展中國家,捕魚和相關活動,例如造船或魚類加工,養活數百萬人,加上海鮮是他們吸收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 對他們來說,捕魚活動不單只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他們的身份認同,尤其是在原住民社區。

食物安全和存取,對沿海社區尤其重要,但隨著工業化漁船以海洋為工廠的作業,原本倚靠海洋維生、世代相傳的數百萬本地漁民和小規模本地漁業,現在只能留在狹窄貧瘠的水域捕撈。若情況持續,他們將可能完全喪失生計。

3. 「血淚」海鮮:消費者被迫食「人血饅頭」

平價的吞拿魚罐頭,真的「抵食」?漁業掠奪海洋資源,將次等的海鮮端到我們的飯桌上;消費者未必思考到,眼前的食物,除了犧牲環境,更暗藏另一筆更難估算的成本:勞工權利受嚴重剝削。

捕魚是極度體力勞動的工作,儘管某些營運成本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燃料,但勞動力佔總捕漁業成本30-50%,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主要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勞工在船上經常被剝削。

很多東南亞地區的勞工,誤以為船上工作待遇優厚,足以養家,因此答允到船上工作。但有證據顯示,他們的生活條件令人震驚:非人道的工作時間,換來微薄薪金,甚至變成無償工作,以至經常受到虐待。捕魚業中常見作業模式為「海上轉運」(俗稱洗魚),意思是漁船在公海將漁獲轉運至大型船隻,避過出入關稅,而漁船亦會繼續留在海上作業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讓執法機關難以監管,外籍勞工因此被迫隨船漂流。這些情況目前仍然發生,綠色和平東南亞辦公室曾就此採證,並於2019年12月出版《海上奴役》報告

4. 氣候警號之下,漁業需要改革

在大西洋中部,中國龍興621號漁船,用延繩釣方式來捕撈吞拿魚,在船上拖著一條鯊魚。© Tommy Trenchard / Greenpeace
在大西洋中部,中國龍興621號漁船,用延繩釣方式來捕撈吞拿魚,在船上拖著一條鯊魚。© Tommy Trenchard / Greenpeace

目前面對氣候告急,對我們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地球變暖意味著海洋也變暖,海洋生物愈來愈難生存。 此外,燃煤、石油和天然氣造成碳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並溶解在海水中,令海水變得愈來愈酸。但事實上,豐盛的海洋能夠幫助我們免受氣候變化影響:碳會被海底下的植物和動物吸收,並會存在鯨魚和魚類等生物體內。

全球氣候暖化令重大的漁場的數量有所減少,過度捕撈不但使情況變得更壞,更促使非法、未報告和未規範捕撈(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的情況愈趨惡化。這種典型的非法漁業捕撈,違反國家或國際法律,但因為事發於沒有監管的公海,很容易就脫罪。這是一種低風險而高回報的做法:據報導,非法漁業捕撈每年可捕獲價值高達235億美元魚產,要打擊主要玩家並不容易。

5. 個人改變≠單打獨鬥:我可以做甚麼?

就如我們買其他食物一樣,你可以花一點時間,看看海鮮罐頭或急凍海產的包裝,嘗試了解背後隱藏的故事:海鮮從哪裡來、是誰捕撈的、或是在哪裡被捕撈的,這些過往經常被人忽視的細節。要讓整個行業作出改變並不容易,但透過提升對可持續海鮮的認識,你便可以成為海洋友好的消費者

挑選食材時諗一諗,多支持可持續海鮮,是個人行動好開始。© Kensaku Seki / Greenpeace
挑選食材時諗一諗,多支持可持續海鮮,是個人行動好開始。© Kensaku Seki / Greenpeace

事實上,當你開始改變個人習慣,不單單是你自己一個人在做。社會學家發現,當一個人持續抱持同一個正面目標並有實際行動,其他人也會仿傚。有美國研究指出,若咖啡店客人知道有3成美國人開始了少肉餐單後,客人自行選擇少肉餐單的機會會倍增2倍[1]因為人類會經常衡量和觀察同類行為,在意識與行動上作相應調整。因此,誰還能說,一個人的力量很微小?

下一步,你可多留意海洋保育相關的資訊;或參與我們守護海洋的行列,加入我們的全球聯署,定期接收我們的最新消息,同時讓我們凝聚全球更多聲音,持續向各國政府施壓。好消息是,在全球260萬海洋守護者聯署推動下,瑞典上月宣佈加入全球海洋聯盟,共同守護「30x30」海洋目標。有足夠的壓力,我們便可以協助守護「大西洋的小魚」:從工人到海洋生物,再到當地的捕魚社區,從而確保公義、可持續的海鮮產業和豐盛的海洋得以長存。

以行動落實守護海洋

資助綠色和平獨立科研工作,推動2030年前保護全球30%海洋!

捐款支持

[1] BBC(2018年11月26日):氣候變化:拯救地球最有效的辦法有哪些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