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海洋
3 mins

【極地嚮導Eric Wong專欄】海上「巨無霸」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Eric Wong

說起南北兩極的動物,人們會第一時間想起企鵝或北極熊。不過有一種體型比北極熊更龐大的動物,自古以來出現在兩極海域,過往經常面對人類的殘酷捕殺,幾乎面臨滅絕的命運,慶幸最近生物學家發現牠們的數量有顯著增長,牠就是海上「巨無霸」鯨魚。

鯨躍在冰見

每年1月至3月夏季,都是南極最佳的觀鯨時間,座頭鯨、小鬚鯨和長鬚鯨等十多種鯨魚,都會紛紛游回南極附近海域捕食大量磷蝦。筆者每次在南極洲航行,都會發現不同種類的鯨魚,當中座頭鯨的數量為最多,而且牠們比起其他品種的鯨魚更為熱情和溫柔。

記得有次筆者在帶領獨木舟活動時,冰川附近突然出現十多條座頭鯨。當牠們發現我們時,便嘗試接近獨木舟查看我們。牠們自知體型龐大,小心地在我們附近用鰭拍打水面,探頭查看,彷彿跟我們打招呼一樣。離開我們的時候,座頭鯨甚至在遠處跳躍出水面作最後道別,場面極其壯觀,一生難忘。

龐大的鯨魚其實很溫柔也充滿好奇心。© Eric Wong / Greenpeace
龐大的鯨魚其實很溫柔也充滿好奇心。© Eric Wong / Greenpeace

每隻鯨魚的尾巴,擁有獨特的紋理,就像人類的指紋。遊客拍攝鯨魚尾巴後,可上傳相片到Happy Whales網站參與公民科學家計劃,透過照片協助科學家追蹤鯨魚的移動路線。

每隻鯨魚的尾巴,擁有獨特的紋理,就像人類的指紋。© Eric Wong / Greenpeace
每隻鯨魚的尾巴,擁有獨特的紋理,就像人類的指紋。© Eric Wong / Greenpeace

血腥捕鯨站

我們有幸能在這世代再次見到鯨魚在海上跳躍,實在有賴各國和保育團體的努力和合作,令鯨魚的數量逐漸回升。不過回想起南極的發展歷史,其實生活在南極洲的鯨魚也有悲慘的過去。

在南極海域向我們揮手的座頭鯨。© Eric Wong / Greenpeace
在南極海域向我們揮手的座頭鯨。© Eric Wong / Greenpeace

大部分前往南極半島的遊客,在未見企鵝前,會先登上火山島Deception Island 的「捕鯨者灣」Whalers Bay參觀,島上有幾個廢棄已久的捕鯨站。

自1908年,世界各國的捕鯨船都曾在這裡處理鯨魚的屍體,加工製成不同的商品。當時人類開始致力開發工業活動,而鯨魚代表巨大的經濟效益。鯨魚的鯨脂、鯨骨和油,製成了機械的潤滑油、皮革、紡織品、蠟燭和肥皂。當中藍鯨、座頭鯨、長鬚鯨和抹香鯨最受捕鯨人喜愛;一隻重達120噸的藍鯨,便可提取400桶鯨油作商品之用,而抹香鯨的鯨腦油脂最常用來作蠟燭的燃油,皆因當時鯨魚油燃燒的氣味是最好,最安全穩定。

後來人類發明了蒸汽動力船和裝有炸藥架的魚槍,從此鯨魚鮮能逃過捕鯨人的獵殺。根據資料顯示,1830年代初南極海域曾經由27,000隻座頭鯨,銳減至1950年的450隻,直至1986年頒佈商業捕鯨禁令後,座頭鯨的數量才回升至25,000隻。

除了座頭鯨外,小鬚鯨也經常出現在南極海域。© Eric Wong / Greenpeace
除了座頭鯨外,小鬚鯨也經常出現在南極海域。© Eric Wong / Greenpeace

今天鯨魚面對的問題

雖然座頭鯨的數量回復至19世紀初,鯨魚也捱過了牠們最黑暗的時期,但有些國家繼續獵殺鯨魚,另外過度捕捉磷蝦,海洋污染和垃圾問題等,也一直影響著鯨魚的生存條件。近年每當鯨魚擱淺,剖腹驗屍時經常發現鯨魚吞下大量的工業和塑膠垃圾,可見鯨魚仍然面對著人類不同的威脅。源頭減廢,減少使用塑膠等絕對有助保護海洋生態,令整個海洋生態得以持續發展下去。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Eric Wong簡介:登山家和極地攝影師。2018年成為第一位香港人不靠任何支援協作,獨攀技術型山峰Ama Dablam。2019年在加拿大的探險船成為極地嚮導。作品和報導曾刊登於National Geographic 和知名的旅遊雜誌。

延伸閱讀:

以行動落實守護海洋

資助綠色和平獨立科研工作,推動2030年前保護全球30%海洋!

捐款支持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