睜開眼第一手見證 斯里蘭卡最嚴重海洋災難
編按:5月20日,一艘新加坡註冊貨輪X-Press Pearl(下稱珍珠號)從印度開往新加坡途中,於斯里蘭卡對開海域起火,據報與其中一個貨櫃洩漏硝酸(nitric acid)觸發連串化學反應有關。雖然火其後救熄,載滿塑膠微粒(擬用作製造即棄包裝)的8個貨櫃卻在事故中傾倒海洋,船隻亦有燃油洩漏風險,嚴重污染當地生態,最新消息更指沿岸發現超過50隻海龜及海豚屍體[1]。綠色和平東南亞辦公室迅速跟進事故,並邀請當地紀錄片攝影師Tashiya de Mel作第一手見證,寫下睜開眼見證家園毀於一旦的感受。
「末日到臨」,是珍珠號相關新聞陸續刊載時,第一時間閃過腦海的念頭。斯里蘭卡金黃色的灘岸線,被燒焦殘骸及有毒貨物染成濁水;幾日後輪到一浪接一浪、成千上萬的塑膠微粒(nurdles),湧上西部及南部海灘。

這場斯里蘭卡史上最嚴重海洋危機,仍然實時擴展中,而當衝擊感隨時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滿腔怒火,繼而哀愁。每掌握更多資訊,卻發現情況似乎無止境變差,我只感到徬徨無助:
化學品洩漏。
大火。
爆炸。
海洋生物屍體沖上岸灘。
潛在燃油泄漏。
禍不單行的是,全國封鎖阻礙了動員與救災工作。
猶如一場清醒的噩夢。

成長於科倫坡(Colombo)的城市濕地周遭、青年時期四處探索島嶼角落,使我對野生自然情有獨鍾,並渴望人類與它重新連結。身為一位攝影師暨行動者,我想透過視覺敍事,喚起關注環境與氣候危機的意識,並啟發一起行動。
而珍珠號事件與其後續發展,則再次提醒我:環境危機,原來可以輕而易舉吞噬日常。
一切怎可能發生?
誰要為事件負責?
我們可以如何為生態系統、海洋健康與居民生計,修補不可逆轉的破損?
直至我獲邀為國際綠色和平實地紀錄事故,來到受災最嚴重海岸線之一、位於尼甘布市(Negombo)的Sarakkuwa,才逐步認清災難全貌,並有3件事份外觸動我心:
文章目錄
1. 生存與生活
事故現場方圓80公里的捕魚禁令,對數以千計自給自足的漁民而言可謂噩耗。有鑑於各種化學品污染,Surath等本地漁民被要求停止在鄰近水域捕魚,但他們還有甚麼選擇?魚類本身是他們的主要食糧與收入來源,加上疫情反覆導致多次「封城」,令嚴峻處境雪上加霜。

「捕魚是我們身份象徵的重心,除此以外不知可做甚麼。」Surath續指事故發生後,整個漁民社群得到的政府援助,少之又少。
暴雨和洪水,更進一步加劇海洋危機與疫情之亂,特別是低窪地區首當其衝承受氣候危機。斯里蘭卡作為島國,往後更難抵禦季風及風暴潮來襲。
2. 我們用膠成癮
超過30億顆塑膠微粒流入斯里蘭卡海洋與海岸線,如何清理也定有漏網之魚: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大量微粒都會混和海沙或藏匿珊瑚礁。
我們實在亟需處理這隻「房間裡的大象」,再不能視若無睹──這些膠粒正是所有塑膠製品的原料,惟有停止生產及消耗,才能確保它們遠離海洋。我們必須摒棄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污染業務,重新想像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同時向那些為利益妄顧環境、生產大量即棄塑膠的企業問責。

3. 一切環環相扣
資本經濟、所謂「一切如常business as usual」、氣候現實,環境告急……這些潛在風險一直擠壓著我們的未來,直至珍珠號事件,一併引爆。
而這場戰役,才剛剛開始。
沿着科倫坡港以北幾公里的Kepungoda海灘而行,遙望貨輪殘骸,我無法停止反思眼前景象。
當畫面震撼不再、媒體熱潮冷卻,留下本地社群獨力收拾數以月計甚至年計的殘局,是何等光景?
又有甚麼難以洞察的長遠影響,持續威脅斯里蘭卡的海洋生態系統?
此刻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失焦這場斯里蘭卡最嚴重環境災難的癥結所在,以及它所敲問而尚未浮現的深層次影響。
我們可以汲取教訓。我們必須做得更好。

[1] AJ+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