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公約會議展開 綠色和平揭現實「魷魚遊戲」捕撈危機
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會議(IGC4)3月7日剛於紐約正式展開,結果將斷定全球能否達成2030年前保護至少30%海洋的目標。為了進一步印證目前海洋保護機制存在缺陷,綠色和平發表最新報告,探討魷魚捕撈業不受規管下失控擴張,任由遠洋魷釣船予取予攜大海資源。唯有制訂具約束力的國際條約,才能真正守護國家水域以外的公海免受破壞,留給你我與下一代資源豐饒、生生不息的海洋。
文章目錄
現象:急速擴張 衛星記錄聚集強光
在大西洋與印度洋夜幕低垂時,卻有刺眼燈光劃破寧靜,連太空衛星也清晰可見。全因每次魷釣船隊出動,可以多達500架漁船同時大肆捕撈,據綠色和平前線人員與隨船攝影師形容,那種亮度猶如萬人空巷的足球場、飄浮海上的城市,甚至科幻如無數太空船降落,而光正正是吸引魷魚、以至一網打盡其他物種的「誘餌」。
綠色和平最新報告[1]就指出,全球魷魚漁業自1950年以來擴張超過10倍,平均每年捕撈量高達500萬噸;其中在印度洋公海一帶出沒的魷釣船,5年間激增8倍。單是2019年,全球三大魷魚捕撈國(中國、秘魯、印尼)就佔整體捕撈量的60%。
成因:機制失效 管理組織各自為政
魷魚捕撈業肆意擴張的主因,是現行海洋保護機制千瘡百孔。上世紀的工業與過度捕撈,造成有鰭魚(finfish)數量銳減,針對個別物種的規管措施雖有所加強,漁船卻能從容轉移陣地,向魷魚、墨魚等頭足類動物(cephalopod),以及因捕食者減少而蓬勃成長的海洋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s)埋手。
報告中針對西南大西洋、東部太平洋及西北印度洋的個案研究與實地調查,亦指出要麼位處國家水域以外的公海完全不受保障,要麼個別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egional Fisheries Management Organisation, RFMO)機制不一、監管乏力,令工業漁船如入無人之境。
出路:全球海洋公約 覆蓋公海保障
正因如此,一條具約束力的全球海洋條約,正是綠色和平過去15年積極倡議、幫助有效成立與管理海洋保護區的可靠工具,保障公海免受工業捕魚、鑽油、深海採礦等破壞性活動的影響(目前只得不足1%受到保護),全方位守護海洋生態,並讓大海發揮「碳儲」作用抗衡氣候變化,到頭來人類也共同得益。
綠色和平全球保護海洋項目統籌Will McCallum形容:「我們的大海正淪為工業附屬品,尤其公海更猶如『自助放題』。而全球縱容龐大魷魚漁業持續擴張,正好反映現時海洋保育政策失效。今次會議必須停止空談,我們急切需要強而有力的條約,引領全球海洋保護區網絡成立,煞停捕撈工業掠奪全人類共享的自然資源。」
踏入最後衝刺階段,綠色和平團隊「兵分兩路」,其中船艦極地曙光號繼續在南極蒐集科學證據,包括於南緯65度完成地球最南端潛水艇海底考察──能夠進入遙遠的威德爾海(Weddell Sea),源於南極早前錄得歷來最低年度海冰最小值(Antarctic Sea Ice Minimum)的不幸消息,綠色和平團隊決定「化危為機」,深潛海床記錄珊瑚等脆弱物種的生物多樣性,藉此敦促南極海洋委員會(CCAMLR)劃出特別保護區。
另邊廂,政策遊說團隊則在嚴格防疫限制下抵達紐約會議現場,表達全球接近500萬人聯署的訴求,爭取各代表團支持條約,邁向2030年保護30%海洋的目標。期盼各地領袖能重現日前通過展開「全球塑膠公約」談判的壯舉,再次放下分歧,攜手保護同一海洋。
[1]《魷魚追擊:未受規範魷釣工業 蘊釀海洋災難》(Squids in the Spotlight: Unregulated squid fisheries are headed for disaster)報告(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