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4度大規模白化 澳洲大堡礁恐列「瀕危」自然遺產
澳洲大堡礁延伸超過2,3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最知名的珊瑚礁,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不過,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早前確認,大堡礁6年內第4度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再次為這片上榜長達40年的世界遺產敲響「除名」警號。綠色和平促請澳洲莫里森政府正視氣候危機,加速淘汰化石燃料,而非推銷明信片式影像招徠遊客,掩耳盜鈴。

拉尼娜現象降溫度 未挽珊瑚白化
今年3月25日,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The 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Authority)完成空中勘察後,確認大堡礁繼2020年後再次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mass coral bleaching),亦是6年內第4次;其中部份水域錄得的溫度,高出往年3月平均數據達4°C。而且今次是首度在拉尼娜(La Niña,又稱反聖嬰)現象下錄得珊瑚白化,因拉尼娜通常令澳洲溫度較低,依然無阻海水暖化,令專家份外擔心一旦厄爾尼諾(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發生,大堡礁將會更受重創。
另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今年2月發表有關「氣候衝擊、調適與脆弱度」的報告,亦有一整個章節特別針對大堡礁提出警告,指出氣候變化已將珊瑚推至「適應極限」,若海水持續升溫,將使牠們難以生存。

白化頻繁證喘息空間減 海洋難復元氣
所謂珊瑚白化,是指耐熱較弱的珊瑚受到海水暖化、污染等環境因素影響,因而排出帶來顏色與養份的共生藻,可謂珊瑚的重要病徵;若環境恢復得宜,珊瑚理應可以重拾姿彩,惟當海水酸化(影響珊瑚骨骼生長)、極端天氣等同步發生,而海洋暖化愈加頻密,來不及喘息又復遭破壞,便會對孕育1,625種魚類、450種珊瑚、超過30種鯨豚類的大堡礁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早於2019年,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已將大堡礁的健康狀況評級從「差」降至「非常差」。而氣候危機亦不只影響大堡礁一地:IPCC目前警告,即使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內,全球仍有70至90%珊瑚礁勢將消退;而一旦升溫失控,更有多達99%珊瑚礁遭殃。
促當局保育大堡礁 第一步:淘汰燃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去年一度提出將大堡礁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委員會其後宣佈給予澳洲政府更多時間加強環境及氣候政策,但當局去年12月修訂的「Reef 2050」保育計劃可謂乏善足陳;而UNESCO今年3月派出代表團親自考察大堡礁狀況,為暫擬今年年中再度決定大堡礁的世界遺產地位是否需要「降級」做好準備。

綠色和平指出,澳洲當局與其費盡唇舌遊說避免大堡礁「除名」、意圖力保昆士蘭旅遊業前景,當務之急是盡快加強現行「已發展國家中最弱」的氣候政策,善用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可行方案,加速取代煤炭和天然氣,並停止以公帑資助化石燃料企業。綠色和平澳洲及太平洋辦公室氣候衝擊項目主任Martin Zavan形容:「最新一次珊瑚白化事件,再次暴露莫里森政府保育大堡礁的失敗:揮霍數以億元資金於小修小補方案,而非從根源解決珊瑚危機的最大因素──氣候危機。」
綠色和平在澳洲發起的保育大堡礁緊急聯署,至今已經有超過1.8萬人支持,我們亦聯同行動者、科學家及沿岸居民發起連串行動,包括實地潛水及航拍考察大堡礁健康狀況、向環境部長Sussan Ley提交請願信、確保教科文組織考察團目睹大堡礁真實面貌。謹以當地一位潛水愛好者的心聲作結:「我已經在大堡礁潛水40多年了,雖然它仍然很美麗,但我親眼目睹了氣候變化對它帶來的破壞。」

「我希望後代子孫能夠享受大堡礁與依賴它生存的迷人海洋生物。我們明明知道需要做甚麼,但政治領袖必須敢於對抗煤炭和天然氣產業的既得利益者,並履行他們的職責,保護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然奇蹟之一。」
延伸閱讀:
好想去旅行……世界4大必到潛水勝地風光不再?
台灣「光影珊瑚」監測計劃 白化中映照復原希望
大堡礁告急 5年內現第3次大規模珊瑚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