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海洋
5 mins

馬屎專欄【事過境遷系列】貝澳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

[事過境遷系列] :不是本地旅遊攻略,也非香港郊遊熱點推介,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精選 6 個香港高生態價值地方,為你撰寫一套非常生態地方誌。馬屎這位資深生態人,不只領航與你共遊這些今日的熱門郊遊地點,還會帶你穿越過往,分享這些高生態價值地方往昔風光與變化,透過文字分享對這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設養分。今次貝澳的旅途,高低跌宕,還有小學師生精彩地方生態書推薦,敬請細閱。

貝澳

沙灘上有貝殼,河溪裏有魚蝦蟹,草地上有水牛,牛身邊有牛背鷺,天空有遄飛的家燕,樹上企滿嘈吵的八哥;抬頭看天,黃昏時由橙紅到靛藍到泛紫的色彩、晚上會碰見牛郎織女和隔在中間的銀河、還有成大「J」形的天蠍座;聽著淘沙的海浪聲、吹著清涼的海風,貝澳這些自然景致,20 年前在香港各地隨處可見,是平常、不稀奇的。

美景當前,生成為人,能看、能聽、能感受,真好!但原來這些風景並不尋常,懂得細味的人亦屬罕有。

[事過境遷] 貝澳 © 呂朗婷
[事過境遷] 貝澳 © 呂朗婷

貝澳的貝殼

6 月開始是香港的颱風季節,20 多年前有個時期,在颱風之後總愛跟朋友大清早就乘車到貝澳「拾」貝殼。當年被大浪沖上沙灘的貝殻,數量驚人,種類繁多,常見有錐形的錐螺、扇型的沙白、圓形的玉螺、長方形的蟶子,又有紫色的紫雲蛤、粉紅色的櫻蛤和白色的鳥尾蛤。我們要搶在麻鷹和大咀烏鴉前來啄食之前拾起、欣賞、拍照、對圖鑑,直至烈日當空,差不多到達中暑的臨界,才肯離開。

貝澳沙灘上貝殼之路 © 馬屎
貝澳沙灘上貝殼之路 © 馬屎

這條遠在大嶼山南岸的小村莊,青嶼幹線未通車(1997年)之前,居民主要靠梅窩乘搭渡輪往返市區。因為交通不便,工作機會少,加上 1963 年石壁水塘建成之後,流入貝澳濕地的山溪水被堵截,引到水塘,以至土地乾涸,生境受破壞,不再適合耕種。自 70 年代開始,村民陸續遷出。但 1998 年之後,由於赤鱲角機場的使用,又有不同國籍的機組人員陸續遷入,令這裏成為一條華洋共處,環境獨特的有趣小村。

從前想象,貝澳的村民應該很浪漫吧,應該喜歡在夕陽之下拾貝殼,才能容得下這個村名。但之後發現,貝澳羅屋村路旁,有一所名叫「杯澳公立學校」的小學,再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貝澳的「貝」原本是寫做「盃」或「杯」,跟貝殼全沒關係!

杯澳學校的貝殼書

在搜尋貝殼和杯澳的資料時,發現一本《走出課室的教育 貝澳貝類的初步研究》的地方生態書,由杯澳公立學校老師和學生藉執貝殼一同編寫出來;剛踏入自然生態行業的我,感到震撼!一條大部份香港人都未曾到過的離島小村,竟然有能力出版一本生態書籍。

貝澳沙灘上的文蛤 © 馬屎
貝澳沙灘上的文蛤 © 馬屎

閱讀此書,字裡圖間看得出老師想藉此拓立一個「自然教育」應有的標準,是出自教學理念,不能敷衍了事的作品。 學生亦表現出對貝殼、自然生態和自己所住的地區的熱愛和好奇心,就是在烈日當空之下記錄貝殼,他們亦能樂在其中,鍥而不捨 。

但一本小學老師加小學生做出來的生態書可以有多專業?首先題目定做貝殼就已經是一個挑戰。就是今天,本地貝殼的相關資料亦不多,20 多年前,互聯網並不普及,哪裏找資料?書的內容除了包含整整 18 個月,師生們有系統地搜尋、分類、記錄到的 129 科、610 種貝殼之外,還介紹了貝澳地區 113 種常見的雀鳥、昆蟲、蟹類等生物,最重要的是,內容包括參與生態調查的同學的感想,還有老師們編寫文字和製作網頁。夠專業嗎?

看畢,才發現原來生態普查並不是生態本科生和學者的專利。只要有心,小學老師加小學生都能編寫出結合科學記錄、自然教育和在地生活而成的地方生態書籍。

20年前,剛入保育行業的我,發覺我們的保育力量真不簡單,香港的保育工作真的好到不得了!

由杯澳公立學校老師和學生合力編寫的《走出課室的教育 貝澳貝類的初步研究》 © 馬屎
由杯澳公立學校老師和學生合力編寫的《走出課室的教育 貝澳貝類的初步研究》 © 馬屎

貝澳的水牛濕地

貝澳這片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而獨特,令我愛上了跟水有關的濕地生境。首先這裡有一種叫「長趾蛙」的青蛙,在香港屬於神級的蛙類,細小、美麗、分佈狹窄、不易看見,但貝澳很多。

長趾蛙 © 馬屎
長趾蛙 © 馬屎

那些年跟朋友不時在貝澳夜行,電筒照進水深及膝的沼澤,沿著蛙嗚聲慢慢涉水而行,在矮草叢中尋找牠們的身影。期間發現,還有盧氏小樹蛙、澤蛙、花姫蛙、花狹口蛙、虎紋蛙等兩棲類。在草尖上常停泊著只有 1.5 厘米大的杯斑小蟌、粉藍色的紋藍小蜻,還有剛羽化、淺黃色的不明蜻蜓。涉水時常常打擾扇尾沙錐覓食、驚醒小雲雀的美夢和嚇飛正在埋伏的褐漁鴞。水裏還有紅藍相間的叉尾鬥魚、各式各樣的蝌蚪和黑黑實實的龍蚤。在沒有光害的這片水世界,對於我們一班生態夜貓子來說,是欣賞和學習夜行生物的天堂。

花姬蛙 © 馬屎
花姬蛙 © 馬屎

白天 一群一群由於農民棄耕而被放生的水牛及和其後代,在這片濕地中悠閒地吃草、嬉戲,他們吃草時,身邊總會伴著一些黑領鶁鳥、白鶺鴒,甚至是栗喉蜂虎等雀鳥,伺機喙食被水牛移動時嚇飛的昆蟲。冬季,濕地水量減少,在水牛群旁邊,還結集著綠翅鴨、鳳頭麥雞和中白鷺等冬候鳥在覓食。

水牛身邊就是有不少鳥類 © 馬屎
水牛身邊就是有不少鳥類 © 馬屎

水牛利用龐大的身體和孔武有力的四肢,在濕地上轉來轉去,掘出鑊形的泥氹,同時把稀巴爛的泥漿塗滿整個身體,然後躺著、俯伏著享受明美的日光。這時,紅色的華麗灰蜻、藍色的呂宋灰蜻、黃色的黃蜻,還有黑色的彩虹蜻在水牛群頭頂、四周飛來飛去,捕捉細小的飛蟲。全身黑色,尾巴長而向外捲起的黑卷尾就不時從烏桕樹裡飛出,向蜻蜓突襲。

這片濕地,有綠色的草、啡綠色的泥氹、灰色的水牛、藍色的天空,再加上活潑的蜻蜓、蝴蝶、雀鳥,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那時覺得政府、村民能讓這片濕地繼續存在,讓水牛和各式各樣的生物在這裡繼續自然地生活,真好!作為香港人,我感到無比驕傲。

貝澳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綠色的草、啡綠色的泥氹、灰色的水牛。 © 馬屎
貝澳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綠色的草、啡綠色的泥氹、灰色的水牛。 © 馬屎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保育和絕育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以為這樣一片青蔥幽美的濕地,連小學生都喜歡,村民應該更加珍惜。但為何連年被傾倒泥頭,令濕地面積逐漸減少?為何河溪被改道,令濕地乾涸?為何有生活廢水排入,使長趾蛙絕跡?漁農自然護理署不是已經把這裡列為「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嗎? 但最令人沮喪的是,以為已經被規劃為農地,若果肆意改變土地用途,總有法例可以用來阻嚇或懲治。但原來這片土地竟然是有規劃但沒有執法能力,而相關部門亦不認為這是需要堵塞的漏洞,就是到今天情況依然。

昔日刻苦犂田、任勞任怨、為生產稻米出了很多力的水牛,當農夫不再耕種,把牠們釋放。水牛退休回到大自然,原本以為在這片小小的濕地,和同伴一起過些自由自在的生活。餓了便低頭吃草、太熱就躺在泥漿中消暑、覺得髒就泡在河水中洗澡。牠們是濕地的精靈,一個動作,一個呼吸,就建立起這片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濕地。

從前從事農務,今日水牛建立及管理貝澳的濕地生態系統,那牠們的明天呢?© 馬屎
從前從事農務,今日水牛建立及管理貝澳的濕地生態系統,那牠們的明天呢?© 馬屎

但這個城市,這個地區,不再需要牠們了!一直以來,對於水牛,我們沒有保育政策,只有絕育時間表。不久,當現有的一群老去,病死之後,這裏就不再有水牛,而由水牛「建立、管理、維持」的濕地生態系統,亦隨之崩潰。

今天説大嶼山保育項目百花齊放,進展得如火如荼,好!但沒有水牛的一份真的是好嗎?

經歷過由貝殼帶出的保育「幻覺」,之後見證著水牛時代由盛轉衰,看著濕地慢慢消失,的確能令保育的心臟變得「強壯」。往後,貝澳這片土地,會成為水牛濕地保護區、抑或是地產項目?何時、由誰會交出答案,誰知?

事過境遷系列】的初心:那些年跟朋友在香港各處闖蕩,上山下海、賞花賞樹、觀鳥尋蟲。30年前的山、水、海岸跟現在的不盡相同,動、植物亦不太一樣。翻查昔日高生態價值地方的資料,當中的變遷真不少。雖然都已成為歷史,是好是壞,牽涉什麼人什麼事, 大都已無從稽考,但若果將當中的點滴梳理,成為可供參考的史料,必定對這片土地往後的發展有所裨益。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