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大嶼》紀錄片放映會 2023:光影留痕 見證相「嶼」一刻
綠色和平與本地得獎生態攝製隊耗時大半年製作、並由資深傳媒人陳志雲聲音導航的《山海大嶼》原創生態紀錄片,初登大銀幕放映!相「嶼」一刻:山・海・大嶼影像展 12 月 3 日於中環大館圓滿結束,感謝近千位參加者蒞臨相聚,從光影間見證大嶼山生態之美。
其中在兩場映後分享會,紀錄片編導馮漢城(阿城)、攝影黃遂心(Daphne)、郭子祈(James)暢談拍攝期間每道難忘風景,以及《山海大嶼》之於他們以至大眾的意義,期盼觸動你心,堅定守護大嶼的信念!
《山海大嶼》整個製作過程歷時大半年,阿城回想拍攝點滴依然歷歷在目,特別是在水口遇上翻石鷸捕蟹的珍貴畫面:「翻石鷸唔係成日嚟到水口,可能十年得幾次,嗰日真係咁啱遇到佢哋覓食,就捕捉到呢啲咁珍貴、係咁啄蟹嘅畫面,呢啲係劇本都寫唔出嚟。」
至於 Daphne 與 James 則對瑟縮在陡峭山坡上的小帳幕一整日、終於捕捉到貓頭鷹鵰鴞父母哺育幼鳥的珍貴片段記憶猶新,笑言「第二朝差啲腳軟跌落山」,但必須堅持這種「對自己苛刻、對佢哋(動物)舒服」的拍攝手法與倫理。
進入問答環節,現場觀眾反應非常踴躍,紛紛提問或發言。其中被問及拍攝《山海大嶼》紀錄片的意義,三位團隊成員各有不同思考、感受:
阿城:普羅市民未必有機會或時間親身觀察這些珍貴物種,期盼第一件事由認識開始,「覺得呢啲動物幾得意之餘,佢哋有自己嘅生活、有喺呢個世界生存嘅權利,值得我哋去尊重,繼而引發去思考佢哋有冇面臨咩危險,再進一步去到政策層面。」
Daphne:自己 2017 年起拍攝中華白海豚,目睹幾年間數目持續下跌,棲息水域亦有所改變,「過去幾年大嶼山發生好多變化,希望為香港嘅生境、生物留一個記錄,將我哋同研究人員嘅觀察話番畀大家知。」
James:觀看紀錄片時,聽見坐在後排的小朋友問及「點解要破壞?」,「拍片或者影相,一部份為歷史留個見證,一部份畀一啲本身唔了解大嶼山有咁豐富生物多樣性嘅人去知道,香港唔只係一個石屎森林,仲有地方值得保護。」
至於大嶼生境面臨最迫切的威脅──明日大嶼人工島填海工程,亦有觀眾問及現階段情況。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陳可淳解釋,當局去年底至今年 3 月「鬼祟」完成三個月公眾諮詢,期間綠色和平聯同民間專家關注團體及發表多角度專業分析,並提倡棕地等可行替代方案,把握諮詢窗口積極發聲。展望明日大嶼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或於 2023 年內發表,按照時序料於 2024 年展開諮詢,連同下一階段與融資相關的公眾參與活動,「希望日後有公眾諮詢,大家都可以熱烈參與」。
每位出席放映會的現場觀眾,皆獲贈一張紀念門票,卡上印有《山海大嶼》紀錄片中「粉墨登場」的兩個物種翻石鷸與麗彩招潮蟹,讓大家好好記住、珍惜且守護大嶼生態。
敬畏自然,萬物有靈──今次影像展同場呈獻相「嶼」一刻:山・海・大嶼攝影展,以「山海交融 — 大嶼共生」及「飛越山海 — 水鳥翺翔」為策展概念,展出攝製團隊馮漢城、黃遂心與郭子祈拍攝的十幅珍貴生態作品,讓觀眾細看盧氏小樹蛙、珍灰蝶、大嶼八角、大濱鷸等物種的千姿百態,探索大嶼山既是本地生態繁衍的家園,又是遠方候鳥短暫休息的中途站之保育價值。
除了眼睛飽覽動人風光,現場亦設有植物拼貼藍曬工作坊,由導師帶領參加者體驗源於 18 世紀的藍曬印相技術,製成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以另一種方式記錄大自然。
感謝近千位市民蒞臨參與影像展不同環節,不少更在留言區寫下守護大嶼心聲,例如有從泰國遠道而來的遊客全程投入放映會、工作坊等活動,表示觀賞到奇妙的“A Whole New World”。窩心的每字每句,均為我們繼續堅守大嶼、保護香港自然環境注下強心針!
雖然放映會已圓滿結束,但《山海大嶼》生態紀錄片繼續網上播映!只要完成簡單登記,你便可隨時觀賞大嶼山 20 個物種的生態面貌與獨特人文風光,更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堅守大嶼,守護香港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