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虎媽也是慈母「珊瑚媽媽」崔佩怡剛柔並濟守護香港珊瑚
天下間母愛千百種,因從事珊瑚研究與修復工作十多年獲稱「珊瑚媽媽」,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 Dr. Apple Chui(崔佩怡)也有一套「育兒之道」——是走進校園教導學生育養珊瑚 bb 的「慈母」,亦是進行壓力測試挑戰珊瑚底線的「虎媽」,無非為了守護最近三年內兩度經歷大規模珊瑚白化的香港珊瑚群落,在愈趨嚴峻的氣候危機中繼續頑強生存,綻放色彩。
「我諗自己終生都會做珊瑚保育,已經由 passion(熱誠)轉咗做一個 mission(使命)。」
文章目錄
三年兩次白化 香港珊瑚撐得住!
講到珊瑚,你會想起……大堡礁、小琉球,還是馬爾代夫?沒有得天獨厚的熱帶氣候,香港珊瑚群落單論規模,確難媲美遼闊珊瑚礁,甚至科學上也定義為 marginal environment(大幅偏離珊瑚最佳生長條件的環境)。偏偏這裡孕育出更勝加勒比海的 84 種造礁石珊瑚,堅韌姿采教 Apple 為之驚嘆,「香港冬天嘅水溫去到 15、16°C 甚至更低,但一去到夏天可能 30、31°C,點解珊瑚可以承受咁闊嘅水溫變化?單係香港有珊瑚,已經好有 wow factor!」

在「聽見海電影節」觀賞綠色和平聯合製作海洋紀錄片《SEAGNAL》時,目睹水底攝影師記錄大堡礁珊瑚白化的駭人場面,勾起了 Apple 的回憶——以往香港甚少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影響亦相對有限,但在 2022 年,香港因颱風帶來的雨量令海水鹽度下降,加上持續的異常高溫,觸發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
當時她和團隊經研究分析,在 16 個調查地點當中,發現多達 13 個地點的珊瑚白化面積超過 10%,其中 3 個地點超過 50% 白化,最嚴重的地點高達 88%,於是宣告為「香港有紀錄以來最廣泛、最嚴重一次」。
豈料 2024 年旋即再破紀錄,在相同 16 個調查地點當中,11 個地點的的珊瑚白化面積超過 50%,最嚴重的高達 92%。回想絢麗珊瑚凋零失色,她坦言有種無能為力的感覺,「當落到海見到珊瑚變晒白色,你冇得做任何嘢,瞬間令一切變得美好」。
慶幸香港珊瑚再次展現無比韌性,她和團隊於年尾的後續調查顯示,大部分白化珊瑚陸續開始恢復健康。Apple 愈說愈起勁,形容即使失去小量珊瑚,整體珊瑚覆蓋量在白化事件前後未見顯著分別,言語間流露欣慰與自豪:「呢種恢復唔係指棵樹俾山火燒晒,由種籽出返嚟嗰種,而係佢哋喺水溫回落後,恢復番原有嘅顏色,自己康復咗!」

什麼是珊瑚白化?珊瑚媽媽話你知
珊瑚其實是動物而非植物——珊瑚的皮層細胞,為共生的蟲黃藻提供居所與營養,而蟲黃藻除了為珊瑚帶來色彩,亦像一般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將珊瑚代謝產生的廢物轉化成有機物,猶如珊瑚體內的「食物工廠」,為珊瑚提供高達 90% 的能量。
一旦珊瑚承受外來環境因素的壓力,例如水溫、鹽度、酸鹼度、水質變化,受壓力的珊瑚會把共生的蟲黃藻排出體外;因珊瑚的活組織是透明的,在失去了蟲黃藻的情況下,便顯露出底部的白色骨骼,形成「珊瑚白化」現象。
由於珊瑚高度依賴蟲黃藻為能量來源,即使有觸手捕捉食物仍會捱餓,變得脆弱——若環境壓力及時消除,珊瑚可與蟲黃藻重建共生關係並恢復健康,否則會因捱餓或感染疾病而死亡。
毋忘吐露港生態災難 修復非萬能
一次、兩次安然無恙,不代表以後安枕無憂。Apple 猶記得 80 年代一場生態大災難——位於香港東北面的吐露港赤門海峽,因沙田及大埔新市鎮發展致水質受嚴重污染,部份地區的珊瑚覆蓋量由 70、80%,短短幾年間跌至低於 10%;即使當局及後亡羊補牢改善水質,珊瑚卻一去不返……你或者會問,咁大件事冇人講?「就係你問十個人,可能十個人都冇聽過。我聽完第一時間都懷疑『係咪呀』,真係要搵啲文獻記錄先相信。」

當年的「案發現場」,如今由 Apple 和團隊開展各種修復計劃,嘗試歷劫重生:例如「無性繁殖」是從大海執拾珊瑚碎塊,加以培育再進行移植,2019 年開展計劃以來的存活率超過九成;而「有性繁殖」則把握珊瑚產卵期,收集卵子和精子帶回實驗室授精培育再作移植,首批珊瑚 bb 不但順利成長,2022 年更在自然環境中產卵,創下在退化珊瑚生境完成整個生命周期的首例。
另外,團隊亦會有限度向年幼珊瑚「施壓」,了解其受壓表現與生存機制,從中嘗試培育更強韌的珊瑚個體。「珊瑚研究需要由本地做起,因為我哋冇可能大規模從海外移植珊瑚;所以自己地方,一定要做好自己嘅珊瑚保育。」
就算珊瑚修復工作喜訊頻傳,她在訪問中不斷強調從源頭保護海洋、保護珊瑚的重要性。「珊瑚修復,唔係一個藉口去唔做保育,因為我哋只係 last resort(最後手段),應該被視為一連串改善環境措施同管理行動後嘅最後一個步驟。」除了面對氣候與環境危機加劇,珊瑚修復隨時冒上徒勞無功的覆滅風險,還需要漫長時間才能長成群落,唯有多管齊下提升野外珊瑚覆蓋率,從而提高生物多樣性,全面實現生態系統修復。
「我哋知道氣候變化係全球珊瑚礁面臨最大嘅威脅,一定要正視同處理。要有效保護香港珊瑚,我哋亦必須同時應對本地挑戰,採取積極嘅管理措施,擴大海洋保護區範圍,守護現有嘅珊瑚群落。」

校園育養珊瑚 學生約定同成長
雖然 Apple 自小受家人薰陶,釣魚捉蟹與海為伴,卻是大學開始潛水後,引領她的保育心態再進化,「以前覺得自己係一個 sea hunter,所以會喺海度捉嘢食;但到真係潛咗落佢哋嘅屋企,同啲魚有眼神交流,會令我好想影張靚相,好想每次落去都見得番」。對海洋愛到極致,是她為了親身見證珊瑚產卵,不惜把首份研究題目寄託於這個一年一次的時刻,「一錯過就大件事,好冒險但好值得」。

因認識而愛上、因愛上而保護,這個理念驅使 Apple 於 2018 年創辦珊瑚學院推廣外展教育,翌年開展「育養珊瑚校園計劃」,在學校設置珊瑚缸,由老師、學生協力悉心照顧本地的石珊瑚碎塊,最終移植到赤門海峽一帶,協助修復珊瑚群落,今年便有 27 間中小學參與。
「有學生同我講:『我大個好想學潛水,因為我好想落去見返當日照顧嗰個珊瑚。』其實係好感動。」就如撒種時相信會長出參天大樹,已為兩孩之母的 Apple 與女兒、學生懷抱着同樣寄望:願大海一直安好,願珊瑚一直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