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疑閉門造車發展生態旅遊 以土地發展政策推進計劃
尖鼻咀上白泥「旅遊片區」 發展恐淪為「地產主導項目」
2025年4月3日,香港 政府落實發展生態旅遊,發展局昨天(4月2日)邀請發展商以「片區」模式發展生態旅遊提交發展意向書,包括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尖鼻咀及白泥的生態旅遊發展項目。綠色和平詳閱意向書後發現,政府在沒有生態旅遊政策下,以土地發展政策推進生態旅遊發展,令計劃有可能淪為「地產主導項目」;我們十分憂慮,在生態寶地上大興土木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不能逆轉的破壞,促請政府收回發展意向書,盡快訂立完整的生態旅遊發展政策後再重新推進項目。
綠色和平十分關注尖鼻咀及白泥項目,擔心「旅遊片區」項目是借「生態」之名進行地產發展,令生態環境受破壞,此做法亦似乎有違發展局局長早前稱生態旅遊不會「大興土木」的言論。
- 土地發展思維凌駕生態旅遊:今次生態旅遊項目的發展意向書,反映政府以地產發展思維主導整個生態旅遊,而尖鼻咀及白泥項目共預留14.5公頃作潛在興建私樓用地,而單計尖鼻咀範圍內的10.5公頃用地,表明「包括但不限於私人住宅發展」,該些土地現時集中於近天月路一帶的綠化帶(GB)。而翻查最新衛星圖顯示,該用地現時仍是一大幅綠地。政府似乎是借「生態旅遊」之名,將綠化帶變成潛在私樓用地。
- 酒店「直踩」海岸保護區:詳閱尖鼻咀及白泥生態旅遊意向書,並配以翻查城市規劃圖則,發現預留用作「酒店渡假」及「零售餐飲」的14.5公頃土地中約6.4公頃,是位於尖鼻咀現時海岸保護區(CPA)範圍內。發展局亦承認尖鼻咀沿岸「有生態敏感地方」,在意向書卻建議在海岸保護區範圍內興建酒店發展旅遊業。
- 缺乏「片區」環評:政府以「片區」發展生態旅遊,卻未有打算進行「片區」環評以評估項目帶來的區域性環境影響。發展局亦未有交代尖鼻咀及白泥生態旅遊項目涉及120公頃土地需要如何進行環評。若以過往「斬件式」環評的做法,恐不足以評估及緩解「片區」發展對當地環境帶來的影響及破壞。
生態旅遊是《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的重點之一,但當局從未就生態旅遊訂立完整的政策,甚至未有定義何謂生態旅遊,去年完成尖鼻咀及白泥、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等項目公眾諮詢後,未有公布結果已率先推動一系列有潛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地產主導「片區」發展,有閉門造車之嫌。
綠色和平促請政府立即收回片區生態旅遊發展意向書,三管齊下,包括著手制訂全面的生態旅遊發展政策;公布諮詢結果與社會達成發展共識;以及同步在發展範圍內進行全面生態基線普查、承載力研究及大範圍的「片區」環境影響評估;以確立「先保育,後發展」的生態旅遊發展模式,保護香港人珍而重之的自然環境,並進一步實踐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夏淳權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 陳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