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新聞稿
2mins

《施政報告》北都拆牆鬆綁 保育心急如焚

綠色和平促落實濕地保育公園 訂立生態旅遊政策框架

作者: 綠色和平

【2025年9月17日,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發佈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下稱《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題,然而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環境政策,包括氣候適應及源頭減廢政策卻隻字不提;在重點推動生態旅遊及大力發展北都之際,綠色和平強調發揮青山綠水的優勢,更應謹慎研究並關注保育,方可同創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讓香港真正帶著獨有的優勢「走出去」。

北都保育零著墨 生態旅遊須立保育原則

新界西北部的后海灣濕地具國際重要地位,但《報告》強調北都「拆牆鬆綁」,卻未提及三寶樹、南生圍及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的具體落實時間表,以及作為生態旅遊重點的尖鼻咀和白泥海岸保護公園。綠色和平研究報告顯示,自北都及生態旅遊發展公佈後,分別有至少78.7公頃北都內的濕地,及約11.1公頃位於流浮山/尖鼻咀/白泥一帶的生態地遭人為破壞。綠色和平質疑《報告》未實踐北都「積極保育」願景,促請政府盡快交代保育措施時間表。

此外,港府近年積極於多個生態敏感地區發展生態旅遊。《報告》提及發展「四山」旅遊,於郊野公園內興建新式露營點及樹頂歷奇等康樂設施。然而,《報告》側重增設硬件配套,未提任何環境承載力的考量。綠色和平擔憂發展將入侵郊野公園的核心地帶,帶頭破壞本港郊野的獨特自然景觀,若當局繼續盲推硬件設施,而非以保育自然環境為優先,「四山」恐將步東壩過度旅遊的後塵。

綠色和平促請政府重新審視生態旅遊方向,確立「先保育後旅遊」的原則,並三管齊下,包括著手制訂全面的生態旅遊發展政策;公佈諮詢結果與社會達成發展共識;以及同步在發展範圍內進行全面生態基線普查和承載力研究,以保護香港人珍而重之的自然環境,並進一步實踐可持續發展旅遊的理念。

氣候政策無影 太陽能和風能無蹤

香港近年極端天氣日趨頻繁,強颱風、暴雨及酷熱天氣屢破紀錄。然而,今次《報告》對氣候適應政策隻字未提,綠色和平對此感到失望。面對日益嚴峻的極端天氣,戶外工作者及弱勢社群首當其衝,政府必須制定全面的氣候適應政策,軟硬兼施,提升香港的氣候韌性,包括短期內立法要求僱主制訂應對極端天氣的工作安排,並制定「以人為本」的避暑中心基本設施和服務準則,中期則重新評估及提升各種防災基建水平和標準等。

另外,《報告》對發展太陽能和風能未有提出新措施,綠色和平促請明年檢討《氣候行動藍圖》時,制定更進取的太陽能和風能目標,並制定減少樓宇能源消耗的政策,達至「開源節流」,確保政策與全球控溫1.5°C目標一致,並在更新《藍圖》前舉行公眾諮詢,聆聽市民意見,協助市民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

摒棄「焚化即零廢」假象   把握綠色盛事實踐重用

《報告》就原定承諾今年向立法會匯報的垃圾徵費檢討,及推行的第二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條例隻字不提,只舊調重彈增加回收硬件設施而忽略檢討其效益,有違「以結果為目標」的管治方針。同時在第一座焚化爐(I·PARK1)未投入運作之時,政府已急於明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興建第二座(I·PARK2),圖以燒垃圾達至「零廢堆填」的假象。「眼不見為淨」非治本之道,綠色和平促請政府盡快實行及擴大生產者責任制,從源頭減少高踞多年的廢物量。

此外,在旅遊與盛事經濟帶動下,香港應把握機遇打造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形象,面向國際積極實踐減廢。年初開幕的啟德體育園接連舉辦多場盛事之際,產生大量即棄廢物,場館理應一馬當先,善用先進硬件等優勢落實重用。綠色和平透過科研報告印證,推行重用杯取代即棄杯,有效大幅減少碳排放、水資源消耗等環境負擔,重用系統更可延伸至其他盛事場地採用,讓香港成為綠色盛事都會。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夏淳權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 葉家潤
電郵:[email protected]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