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Rex Weyler系列】浪費的世界
綠色和平國際辦公室的創辦人之一Rex Weyler,定期在國際綠色和平網頁發表環境議論深度文章,此文是他2019年的撰文,探索計劃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的概念:為何更換比維修電子產品,往往來得更容易?整套以銷售為本的生產系統,又如何成為地球污染源頭。
關於作者:
Rex Weyler是綠色和平基金會的元祖總監,機構第一期會員通訊的編輯,並且是1979年成立的綠色和平國際辦公室的創辦人之一。Rex是作家也是生態學家,發表的文章,旁徵博引,讓人省視行動主義、環保主義的根源,以及綠色和平組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美國,有種車頭防撞欄貼紙,常見於大型車輛,就是備有重型車胎和鍍鉻消音器的那種車輛,上面寫著:「我的碳足跡比你多」。貼紙似乎在宣揚奢侈放縱文化,而每當有鼓勵消費的地方,伴隨的就是浪費的問題。
世界上富裕的文化都造成浪費問題,不只是因為我們過度使⽤化石燃料,單單現代的電⼦用品就是龐大的廢物流。2018年,電子廢物量就高達6,500萬噸。
文章目錄
計劃報廢
舉例說,現代的LED燈泡的壽命,不及⼀個世紀前發明的白熾燈泡[1]。在美國加州利佛摩市的消防局,那裡有個碳質燈絲燈泡,經過120年仍持續燃亮著。建造持久耐用的東西,並且謹慎消費,曾經是⼈類的共同價值觀,但是,隨著當代商業模式和現代營銷的出現,⼀切都改變了。
在1924年,荷蘭飛利浦(Philips)、德國歐司朗(Osram)和美國通⽤電氣(General Electric),組成聯盟,共同成立了「太陽神壟斷聯盟」(Phoebus),以縮短燈泡的使用壽命。由於燈泡的壽命能持續100年,這限制了其銷售增長,所以他們商定了1,000⼩時的標準,即正常情況下能使用大約3至4個月,就是這樣展開了具歷史意義的「計劃報廢」。
第⼀次世界⼤戰期間,美國財政部發起了節儉運動,以節省資源為戰爭出力,但商人反對這項建議。根據作家斯萊德Giles Slade在其著作 《創出突破》(Made to Break)[2]中指出,當時美國商店會展示「慎防節儉」和「照常營業(Business as Usual)」的標語,而紐約零售商則組成「國家繁榮委員會」(National Prosperity Committee),口號是「全速前進!」和「消除路障,踏上繁榮!」
在1932年,全球經濟蕭條期間,紐約製造商發行了一本小冊子:《通過計劃報廢結束經濟大蕭條》(Ending the Depression through Planned Obsolescence),是首個使用「計劃報廢」這短語的印刷品。有一篇在《Printer's Ink》雜誌上的文章警告我們,耐⽤的概念「已過時」,又指「如果商品損耗緩慢,工廠就會閒置,工人便會失業。」雷曼兄弟合夥⼈Paul Mazur曾說過[3]:設計出失敗或耗損的產品並使之報廢,就是營商理念的「新世界」。
在1950年代的美國,廣告公司了解到不再需要根據產品的功能、質素或耐用度來推銷,而以新穎作為賣點。不論「創新」是否具有任何真正的價值,產品均以「全新」、「現代」和「創新」作為銷售賣點。服裝「款式」每年都在變化,若要顯得「時尚」,就必須不斷購買新衣服,速食時裝行業就此應運而生。廣告公司亦會說服流行雜誌出版時尚欄目,從而向公眾宣傳或操縱潮流趨向。
因此,在富裕國家,製造優質且耐⽤的產品的概念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容易壞、耗損、遲早報廢或過時的產品,而這個趨勢已經攻陷現代電子產品工業。
電子廢物與高科技成本
自1980年代起,電腦和電子設備使富裕國家的生活更方便、更多姿多采。有觀察家預料:現代電子產品甚至能提高社會「效率」,即電腦能有助節省紙張和其他資源。不過,這些期望亦避不過經濟學中的「反彈效應」(rebound effect)[4],高效率往往導致更多資源被耗用,而非相反。相比起發明電腦初期,現今的企業使⽤多6倍紙張、6倍鋰,6倍鈷,以及更多鐵、銅與稀土金屬。
開採這些礦物[5]往往會破壞生態環境,亦會導致勞⼯剝削[6]問題。由於需求增加和電子產品回收率低,礦業公司現在提議在深海海床採礦。海洋生物學家指出,這將永久破壞[7]獨特且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海洋生態系統。
自從電腦晶片變得越小而功能和能源效率越漸提高,這些晶片的材料需求和能源強度亦急遽增加。由於電腦運行所需的能源很少,我們可能誤以為它們是「高效能」的,但這樣的測量標準是錯誤的。要瞭解高科技成本為何如此高昂,必須考慮設備、電訊基建、伺服器網絡和資料中心中的能源,而且要了解消耗增長和廢物棄置加快的原由。
據Statista[8]公司的統計,全球每天大約售出400萬部手機,每年更售出超過15億部,而電腦則每年大約售出2.5億台。現時,這些設備的平均壽命約為2.5年。製造商以容易過時的設計、更換關鍵零件和時尚賣點,來促銷所謂「已改良」的設備。用家可能會為社交媒體和連繫方式而驚奇,但這種消耗程度卻遺留大量有毒物質和垃圾。
蘋果公司所設計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手提電腦,均難以維修或升級,因而臭名昭著。這些政策並非偶然,也不必然為了提升技術,而是精心設計的行銷策略,正如3個月壽命的燈泡一樣,也是以銷售為導向的產品。
在2007年6月29日至2017年11月3日期間,蘋果公司每37周推出一款新的iPhone,總共推出了14款。蘋果在3年內停止了支援第一代手機,並持續令舊型號手機相繼過時和不再受支援。
據任職美國科技媒體「Motherboard」[9]的Jason Koebler說:「蘋果公司一直嘗試廢除法案,阻撓一般人更容易修理iPhone。」蘋果公司設計的產品,當中的專利零件難以維修,並積極遊說其他公司反對美國就「維修權」立法。根據Repair.org的研究指出[10],蘋果公司及索尼公司(Sony)均持續阻止落實有助維修、升級和回收的環保電子標準。
然而,蘋果公司並非唯一黑手。根據2017年綠色和平發佈的報告[11],還有其他消費電子產品公司遠遠落後。蘋果公司在使用可再生能源方面有進展,卻與微軟及三星一起「走向錯誤的方向發展」——縮短設備的使用壽命。三星、亞馬遜、Oppo、Vivo和小米在每個評核範疇的成績都不合格,這些公司均使用有毒化學物質及污染的能源,製造壽命短且難以回收的產品,並隱藏其生產鏈數據。另一方面,惠普(HP)、Dell和Fairphone在生產可維修和升級的電子產品方面一直領先。
現時,每年的電子廢物量已超過6,500萬噸。電腦、屏幕和小型手持設備約佔其中的22%,即每年1,400萬噸。根據2014年聯合國發表的報告[12],歐洲產生的人均電子廢物最多,人均每年超過15公斤。而亞洲產生的電子廢物總量最多,達1,600萬噸;其次是美洲,每年達1,170萬噸。自2014年以來,這些數量增加了約50%。
系統變革
正如我們面臨的大多數生態挑戰,其實也有解決方法,但必須要有大規模的改變。MIT's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客席助理教授Deishin Lee表示,「大部份廢物是刻意製造出來的」,這是現代商業運作的模式。Lee批評生產系統是以「輸出導向」為主,只考慮產品。她指出:「每個以輸出為導向的工序,都是為了生產廢物而設計的。」我們可以轉型至「輸入導向」的生產系統,考慮所有資源的價值,思考如何保護和節省資源,如何有效利用資源並減少浪費,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經濟學家Tim Cooper認為,要擺脫計劃報廢,需要「徹底並有系統的改革」。他在著作《更加耐用的產品》(Longer Lasting Products)[13]中,建議實施經濟政策來提倡保養、維修和升級的最低標準,以達至徹底全面的改革。
在固定數量的資源下,優質的商品、可靠的維修服務,以及二手市場,將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經濟活動。庫珀計算出,當消費者減少消費即棄產品,就會增加花費在其他服務和投資上。
澳洲Australian Academy of Technolog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的研究員Julian Cribb在文章《浪費文化》(Culture of Waste),則以政府立法扭轉浪費食物的趨勢為例,闡述限制浪費行為、全額成本定價、徵稅、補貼良好管理生產的公司及教育等可行方式。綠色和平在2017年發佈的報告中[14],提倡類似的行動,從設計階段建立閉環和循環生產,所有公司必須設計可循環再用的零件以便維修,並為所有產品製定回收計劃。
增長淹沒效能
我們建造的一切都需要能源。浪費的習慣同時浪費能源。雖然我們目睹前所未有的努力去發展可再生能源,但仍是跟不上增長需求。除非我們解決人口和企業增長的問題,否則注定造成生態超載的結果。我們亦需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並加倍努力建設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設施。
加拿大能源工程師David Hughes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發佈《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19》(2019 BP Energy Review) [15],編製了以下圖表,顯示了可再生能源的年增長率相對於電力需求的年增長率。造成如此龐大電力需求,主因是製造和銷售過程中浪費能源,而三分之二的增長須靠化石燃料填補。而且,這項數據只計算了電力,但世界上83%的能源消耗屬於「非電力」。
唯一一年可再生能源的增長超過電力需求增長,發生於2009年經濟衰退時期。這張圖表揭示了我們在浪費和能源方面所面臨的兩個關鍵挑戰:(1)可再生能源的增長速度跟不上能源總需求的增長速度;(2)扭轉這種局面的方法是打消經濟無止境增長的期望。一些公司如Fairphone和Patagonia,正在實踐放緩經濟增長的商業模式。
通過製造廢物來保持企業增長的想法,已經不可行──而其實從來不可行。我們可以通過僱用更多人,來製造高質素的產品和修理產品。要扭轉浪費式生產、生物多樣性崩潰、導致全球暖化的碳排放及整體生態超載的趨勢,人類要做的是接受適度消費的模式,結束奢侈放縱的時代。
*原文《It's a Waste World》by Rex Weyler, 20 Jul 2019
[1] Centennial Light
[2] Made to Break
[3] Excerpts from Made to Break
[4] The rebound effect
[5]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mining
[6] Learn more about child labour in mining
[7] 5 reasons why deep sea mining will only get our planet into deep trouble
[8] Number of smartphones sold to end users worldwide from 2007 to 2021
[9] Apple Is Lobbying Against Your Right to Repair iPhones, New York State Records Confirm
[10] Electronics Standards Are In Need of Repair
[11] Guide to Greener Electronics 2017
[12] THE GLOBAL E-WASTE MONITOR 2014
[13] Longer Lasting Products: Alternatives to the Throwaway Society
[14] Guide to Greener Electronics 2017
[15]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閱讀更多:【創辦人Rex Weyler系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