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山海大嶼》 志雲大師再談「百年樹人」:遺愛後代 何等美好
遺產捐贈,是指在訂立遺囑時把非牟利機構列為遺產受益人之一,既是充滿意義的善舉,能夠支持慈善團體為您傳承盼望,同時亦為近年全球的趨勢 — 統計顯示,2020 至 2024 年間,全球捐贈給國際非牟利機構的遺產金額增長高達 52%;而本港社企「遺善最樂」亦指出,過去一年累積遺產捐贈的人數上升達 40%。
「冇錯,呢個世界咩嘢都帶唔走,但係我哋可以將帶唔走嘅嘢遺留落嚟——將呢份愛遺留落嚟畀下一代嘅人,係何等美好嘅一件事呢。」
為進一步推廣 2025 年成立的「百年樹人」遺產捐贈計劃,綠色和平邀請本地資深傳媒人陳志雲再次攜手,宣揚遺贈理念,使不同世代的人皆能享有一個美麗的地球。而綠色和平亦編製了「百年樹人」遺產捐贈小冊子供免費下載,助您了解如何規劃您的遺產,為環境出一分力的同時,又可以作出其他妥善安排。
文章目錄
帶不走的,留下來造福世界
如果在身後,您希望留下什麼足跡?您希望旁人會如何記起您?是一些生前的精華片段?還是最美的留影?
資深傳媒人、「志雲大師」陳志雲先生則希望,他的葬禮不是一個悲傷的場合,而是一個 Celebration of Life(生命的慶典),是自己曾經活過的證明;並把自己帶不走的東西留下,例如器官、財產等,造福有需要的人和事。
繼上次《山海大嶼》紀錄片後,綠色和平再次找來志雲大師合作,一起談談綠色和平最近推出的「百年樹人」遺產捐贈計劃,鼓勵大家在身後留下一點遺產,把自己愛護地球的心延續下來,協助建設一個更綠色,更和平的地球。

生死再非忌諱 遺贈值得推廣
談遺產捐贈前,首先要跨越談「身後事」的忌諱。近年人們經過 COVID 疫情,有太多無常的轉變。志雲大師認為,這也許是個契機,令更多人願意觸及生死的話題,「大家都察覺到,有時真係唔知道自己嘅生命限期去到邊度,唔一定係年紀大就會『行先』,有時年紀輕嘅都會,所以開始有呢個心,覺得要預早準備」。
「平安三寶」——遺囑(平安紙)、持久授權書、預設醫療指示等法律工具近年漸見普及,他認同是個正面發展,「當我哋能夠正面去面對死亡,就更懂得珍惜生命、環境、一切機遇,同我哋所認識嘅人。」
那麼志雲大師自己呢?他輕描淡寫地形容一切「身後事」已準備就緒,包括決意將殮葬儀式化作 Celebration of Life 的時刻,「由儀式應該點樣做,到回顧生平要用邊啲相,我已經揀定咗——我做製作嘅,梗係希望好睇啲」。
超前準備,固然關乎「年紀唔細」,但更多來自父母開放的家庭教育,「我爸爸媽媽會喺墳場講關於身後事嘅問題,家庭教育令我哋一早明白,任何事都有一個 expiry date、一個限期:罐頭有,人嘅生命都有。而眼前呢個環境,亦唔淨係我哋呢世自己用完就算,仲睇吓有乜嘢延續落去畀下一代。」
當然,相比捐贈利是錢、婚宴回禮等慈善捐款方式,遺產捐贈在香港仍是嶄新概念,大師認為普羅大眾對有關手續、程序仍存不少疑問,而綠色和平製作、開放免費下載的「百年樹人」遺贈小冊子,涵蓋訂立遺囑流程、遺產分配示例等常見問題,正好有助釋除疑慮。

由《山海大嶼》到「百年樹人」
志雲大師與綠色和平結緣,始於 2022 年為綠色和平原創生態紀錄片《山海大嶼》擔任旁白,以聲線引領觀眾認識大嶼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值得香港人驕傲的一面,並邀請同行堅守大嶼。
作為愛護大自然的一分子,大師心目中當然有一套願景,既有對我城的寄語,「希望香港人明白,城市同郊外環境唔係你存我亡,而應該係共榮共存。因為大家追求高速發展嘅同時,可能忽略咗保護環境嘅重要性——唔係唔發展,而係點樣對環境造成嘅傷害減到最低」,亦有對世界的憧憬,「全球暖化係一個好大嘅問題,但而家唔同地方(嘅應對措施)都有啲流於口號化,行動就最好啦,希望人類將來唔需要移居去另外一個星球。」
今次再度與綠色和平攜手推廣「百年樹人」遺產捐贈理念,他提到尤其欣賞綠色和平並非單純提出問題,亦着重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並以六字真言總結對團隊的印象:賣力、真誠、決心。
「我覺得我有能力嘅話,都應該全力支持綠色和平。愛護、珍惜環境嘅您,如果希望保持呢份心意畀下一代或者更多世代,綠色和平『百年樹人』遺產捐贈計劃係一個好好嘅做法——在生時預先立定遺囑,就可以支持受惠機構,將意志延續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