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舊衣舊鞋,是好人好事,還是好心做壞事?
文章目錄
1. 如何確保捐贈衣物的品質?
很多香港人當捐贈衣物是「贖罪劵」,但求送走衝動購買的物品。可是,將心被己,一些質素不佳的衣服(如色差、剪裁差劣、形狀奇特等)的衣服被你嫌棄,別人真的會愛不釋手嗎。以「精挑、細選、長留」的原則購買衣服鞋履,確保衣服耐用可穿,並悉心使用及保養衣物,延長衣服壽命。
2. 捐贈前,先本地回收
將本地衣物出口至其他國家時,有時候會出現錯配的情況:例如香港的衣服大多出口至東南亞及非洲等地,禦寒衣物如羽絨、毛衣等,熱帶地區的居民可謂得物無所用;鞋履如高跟鞋、長靴等時尚的款式在香港熱賣,卻不是非洲人的需要。因此,盡可能在本地回收,才是較可取的減廢之道。
香港紡織物的棄置量高踞不下,2015年更達11萬噸,相等於每分鐘丟棄1400件T恤,但回收率卻連年低下,只有約4%,當中在本地回收流通的更是少之有少,二手衣仍未普及(二手衣與古著是不同的概念,願意付錢買古著的人,不等於願意付錢穿二手速食時裝的衣服)。

3. 回收之餘,請身體力行光顧二手時裝店
在香港,願意穿上二手衣的人往往比捐衣服的人少,根據綠色和平2016年調查,有近一半人未曾買過二手衣。不少人慷慨捐衣,卻總是對二手衣有種種迷思,例如不潔、二手衣是窮人穿著、不夠時尚等而不願穿著。其實,現時不少香港二手時裝店透過精心設計店面、有巧思地排列衣服等不同方法,重新定義二手時裝。
想一探究竟的你們,可以到聖雅各福群會旗下的Green Ladies走一趟,也可參考由執嘢Jupyeah整合的社區二手時裝店地圖。其實,選擇一直在身旁,你願意走出第一步嗎?
4. 社會上總有需要衣物的人!我可以如何確保自己捐得其所?
除了捐衣至非洲或東南亞等地,過去亦有人自發在香港舉行暖心街店及「一雙好鞋子」計劃,前者收集舊衣,在深水埗街頭營運流動時裝店,讓有需要的人挑選心頭好;後者則由熱心市民收集乾淨、優質的球鞋,轉贈社區有需要人士。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自發舉辦類似的社區活動。

捐贈絕非減少浪費的第一步,從收拾衣櫃或鞋櫃開始,重新反思及改變自己的購物心態及習慣,採取「精挑細選長留」的態度,不再為買而買。不少港人視購物為紓壓和打發時間的途徑,不過,購物帶來的興奮不足一天就消逝,而且愈買愈寂寞。想快樂,何須沉迷購物?綠色和平今年舉行了多場「重修舊好」的升級再造及刺繡工作坊,透過自己一針一線,學會新的技藝,或是花心思把舊物新造,所獲得的滿足感並非購物可以媲美。物質以外,我們的生活值得有更多不一樣的快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