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氣候
5 mins

病毒危機,全民覺醒!共同應對氣候危機,可以嗎?

作者: Lia Patsavoudi(University of West Attica 生物學教授、綠色和平希臘辦公室義工)

本文作者以生物學角度,解構新冠肺炎與氣候變化的關係,提出人類的健康與地球的健康絕對息息相關。經歷一場病毒危機,能否喚醒世界認真面對氣候危機,加速行動,珍惜並維護生物多樣性、積極推展能源轉型?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期間,綠色和平為支持「Fridays For Future 周五為未來」,在柏林國會大廈的露天廣場以光影展示氣候行動訊息。© Gordon Welters / Greenpeace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期間,綠色和平為支持「Fridays For Future 周五為未來」,在柏林國會大廈的露天廣場以光影展示氣候行動訊息。© Gordon Welters / Greenpeace

過去幾個月,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地球經歷前所未有的危機,我們在不同範疇蒙受重大損失。

我是希臘大學University of West Attica 的生物學教授,亦是綠色和平的義工。基於這場瘟疫對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而不少專家認為全球暖化和其他環境干擾的因素,將會令類似新冠病毒等的冠狀病毒增生。我希望在此,闡述氣候變化與傳染病散播的關係。

地球升溫,可增加傳染病發生的頻率

全球氣溫攀升,加上極端天氣增多,傳染病的季節性、疾病地理和傳染力度產生變化。

根據天文台資料,2020年5月10日,香港剛渡過了53年來最高溫的母親節,而2019年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Patrick Cho / Greenpeace
根據天文台資料,2020年5月10日,香港渡過了53年來最高溫的母親節,而2019年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Patrick Cho / Greenpeace

水患可以增加諸如昆蟲、細菌和病毒等傳染源的散播。氣溫和濕度的升高不僅影響病原體,還有其宿主(通常是動物)的發育、存活和傳播。蚊子和其他昆蟲是瘧疾、登革熱和西尼羅河病毒等疾病的載體,隨著全球變暖,牠們會出現在地球較冷的地方。

舉一個例子,西尼羅河病毒首先出現在北半球 [1] ,那是1999年的紐約,一場大雨後持續高溫後發生的。正如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教授Erin Mordecai指出:「發達富裕的國家,包括美國,也無法免疫。」

人為干擾損害地球健康,最終賠上人類健康

根據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指出,所有新出現和重新出現的傳染病中,約有75%具人畜共通性,即是說病毒由動物而來;沙士、H5N1禽流感和H1N1流感均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由於氣候變化,動物喪失棲息地,愈來愈多承載病毒的動物因而改變行為,且移居到新的地方。

此外,人類為了口腹之慾,搜尋另類食材,增加了人類與病毒載體的動物和感染的機會。人類對環境的干擾(破壞),例如亞馬遜的大規模毀林,不但損害生物多樣化,更迫使很多野生動物失去家園,驅使牠們向人類聚居地方移近,向人類走近。

由是創造了機會,讓病原體由動物移向人類,大大增加流行病爆發機會。

美國維珍尼亞的義工為失業者準備了食物包。病毒危機會否讓我們對食物供求有更多思考?© Tim Aubry / Greenpeace
美國維珍尼亞的義工為失業者準備了食物包。病毒危機會否讓我們對食物供求有更多思考?© Tim Aubry / Greenpeace

生生不息的生態系統,可讓流行病止步

其實,大範圍完整的自然生境,就是最佳的天然圍欄,分隔好人類與野生動物,大家可相安無事好好生活。

在馬來西亞雪蘭莪景點黑風洞,猴子從垃圾桶抽出遊客帶來的膠樽把玩。© Han Choo / Greenpeace
在馬來西亞雪蘭莪景點黑風洞,猴子從垃圾桶抽出遊客帶來的膠樽把玩。© Han Choo / Greenpeace

野生動物族群豐富多樣,會阻止流行病的傳播,這稱之為「稀釋效應」。原因是物種變異愈高,病毒潛在宿主的密度便愈低。物種多樣,減少單一物種中高度易感染族群的數量,從而降低了向人類轉移的可能性。

一旦生態系統遭破壞,我們就更易受病毒侵害

「伐木、採礦和急速的城市發展,將原始森林破壞,導致人類與從未接觸過的動物物種,拉近距離。」倫敦大學學院生態與生物多樣性院長Kate Jones說道。「我們侵害熱帶雨林和其他野生生境,那裏孕育繁多的動植物物種,當中蘊藏很多不知名的病毒。 我們砍樹、 殺害動物,或者將動物關起來送到市場去。如此破壞生態系統,就是將病毒從原本的天然宿主鬆綁,病毒要找新的宿主,好多時候,就找上我們。」

Gran Chaco平原是南美第二大森林,僅次於亞馬遜。過去30年,阿根廷因畜牧業和農業工業化,損失800萬公頃森林。© Martin Katz / Greenpeace
Gran Chaco平原是南美第二大森林,僅次於亞馬遜。過去30年,阿根廷因畜牧業和農業工業化,損失800萬公頃森林。© Martin Katz / Greenpeace

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發表報告 [2] ,指出氣候變化如何令傳染病傳播方式產生變化。我們需要更深入了解箇中複雜的因果關係,並將這些資料應用於整合模式中,盡可能預測氣候變化對傳染病傳播在未來的影響。

瘟疫的醒覺,我們需趁此時機創造你我想見的理想世界

社交距離令我們明白個人犧牲對社會的價值。雖然病毒危機拉遠人與人之間的實體距離,但我們看到人與人互相關心,大家明白是為公眾衛生的付出。

新冠肺炎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有可能威脅各國政府推動綠色轉型的措施。但負責任的政府必須採取進取的行動,建立我們希望看到的世界。

在這黑暗和艱難的時候,Bill McKibben(美國知名環境運動人士)最近在CNBC電視台訪問時的幾句話 [3] ,值得與你細味:「經歷一切,如果我們只懂得故態復萌,這個病毒很大機會拖慢能源轉型的進程。但如果我們認真面對現實和全球的風險,以目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也許可以推動各國政府加速改變。」

綠色和平加拿大辦公室總幹事Christy Ferguson與2歲半兒子威廉向加拿大總理親自送信,請求杜魯多為她與兒子還有下一代作出氣候行動。©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加拿大辦公室總幹事Christy Ferguson與2歲半兒子威廉向加拿大總理親自送信,請求杜魯多為她與兒子還有下一代作出氣候行動。© Greenpeace
參考:

[1]紐約時報2020年1月28日“We Made the Coronavirus Epidemic”by David Quammen
[2]世界衛生組織: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 risks and responses.
[3]CNBC報導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