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最新氣候報告:敲響紅色警報,升溫1.5°C臨界值仲守得住?
雲集全球頂尖科學家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昨日(8月9日)發表最新氣候報告,指出現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達200萬年來最高,而氣溫亦比工業化前上升接近1.1°C。環顧全球極端天氣頻仍:德國暴雨成災、土耳其森林大火、北美高溫熱浪,印證報告並非危言聳聽,聯合國秘書長亦直言敲響「紅色警報」。到底我們能否守住升溫1.5°C關鍵臨界值?還看全人類尤其各地領袖能否及時改變。

文章目錄
1 甚麼是IPCC?
IPCC全名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於1988年成立,由聯合國召集、195個成員政府參與,雲集全球數以千計頂尖氣候科學家。IPCC致力透過發表研究報告,向各地政府提出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認知狀況、氣候變化原因、潛在影響和應對策略的綜合評估,可謂氣候科學界的權威。
目前IPCC正處於第6個評估週期,對上一次評估週期為2013/14年。其中周一發表的是由第一工作小組(WG1)撰寫的最新物理科學基礎報告,由234人團隊參考超過14,000份科學研究制訂而成;2022年則會陸續發表其餘兩份工作小組報告,內容包括氣候變化對人類的衝擊,以及減緩暖化的方法;草擬報告將提交2021年11月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COP26氣候大會。

2 這份報告有甚麼重點?
報告首先確立了人為因素正導致大氣、海洋及陸地暖化,亦有更多證據顯示更頻繁、破壞力更強的極端天氣,與人類碳排放息息相關。而根據「決策者摘要」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章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410ppm,創下至少200萬年來新高。大量二氧化碳累積在大氣中,吸收熱能使地表溫度明顯升高,以下摘要幾項IPCC提出的數據:
- 相比工業化前水平,2011至2020年的全球地表溫度,已升溫接近1.1°C
- 2016至2020年的平均溫度,是從1850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5年
- 2010至2019年間,格陵蘭冰蓋流失的速度,比1992至1999年間快了6倍;同期南極冰蓋流失的速度則快了3倍
- 隨著冰蓋和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在增加,比1901至1971年間加快近兩倍。由於氣候變化正造成不可逆轉的現象,在最理想的情境下,2100年海平面仍可能上升0.28至0.55米
- 冰蓋崩塌、海洋環流劇變、複合極端天氣、急劇暖化等嚴重事件,昔日被評為較小機會觸發臨界點,如今也需要納入風險評估。其中冰蓋融化與海平面上升之間的關係充滿不確定性,一旦維持高碳排情境,不能排除到2300年海平面上升超過15米

3 控制升溫於1.5°C是否不可能?
是次氣候報告發表後,不少焦點落在「1.5°C目標失守」或「氣候變化影響不可逆轉」之上。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1.5°C指標從何而來:2015年,各國簽訂《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同意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於2°C內,並以1.5°C為目標規劃減碳路線圖;2018年,IPCC特別報告進一步確立1.5°C目標,並建立具體行動指引:2030年前全球碳排放減半,並最遲於2050年達至淨零碳排(Net zero)。
可惜全球減碳步伐至今未如理想──今次IPCC報告指出,目前人類活動每年約排放400億噸二氧化碳至大氣。若將守住1.5°C的達標機率分為二分之一(50%)和三分之二(67%),從2020年起計算,人類餘下的「碳預算」(carbon budget)僅得4,000億噸或5,000億噸。另外,根據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AT)推算,若維持現行氣候政策,全球在世紀末的升溫將高達3°C。

不過,IPCC仍抱有希望,指出從物理角度來看,控制升溫於1.5°C內的目標仍然可以達成,前提是各地政府必須迅速削減碳排放,使碳排放量達到淨零甚至更低,再配合減排其他溫室氣體,將可以更早見證升溫減速,並改善空氣質素。
在全球升溫控制在1.5°C內的情景下,部份極端天氣現象仍然會出現,但我們必須立即行動才有望左右其強度與速度:例如升溫2°C的極端高溫強度,比升溫1.5°C最少加倍;升溫3°C,高溫強度更會增加3倍。又例如參考各種溫室氣體濃度情境,北極在2050年前均很可能經歷最少一次「9月無海冰」,但在高碳排情景下將逐漸成為「新常態」;反觀若能控制升溫於1.5°C,可望保留現時北極夏季海冰的一半,甚至有機會穩步復原。

4 各界如何看IPCC報告?
國際綠色和平總幹事Jennifer Morgan:
對綠色和平及其他公民團體近年的氣候訴訟策略而言,這份IPCC報告猶如「推進器」。我期望不論在法庭、街頭或會議室,這些行動呼籲的速度與規模將會更清晰、響亮。
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首席科學家Doug Parr博士:
當今的政治領袖,並非第一代收到科學家的氣候危機警示,卻是可以無視危機的最後一代。幾個月以來,全球多地發生野火、洪災等氣候災難的頻率、規模和強度不斷增加,正是過去無所作為的代價。我們需要具體政策盡快減少碳排放、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並向首當其衝受氣候危機衝擊的國家提供經濟援助。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
這份IPCC報告是對全人類發出「紅色警報」(code red)。若我們凝聚力量,仍能避過氣候災難,但報告清晰指出再沒時間拖延,再沒空間推搪。我期望政府領袖與持份者在COP26(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國大會)取得成功。
瑞典環保少女Greta Thunberg:
這視乎我們能否勇往直前,按照報告提供的科學證據作決定。我們仍然能夠避免最差結局,前提是不能再一切如常,並認真正視危機。
COP26主席岑浩文(Alok Sharma):
《巴黎氣候協定》控制升溫1.5°C的目標仍可達到,但機會正迅速消逝。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所有主要碳排放者盡其所能減排,而G20(二十國集團)亦是1.5°C未來能否成真的關鍵。

5 綠色和平緩減氣候危機的建議?
綠色和平是IPCC官方觀察員,除了出席今次評估報告的網上審核會議(virtual approval meeting),亦於全球督促各地政府按照明言「氣候告急」的科學證據,在10月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COP26前夕,提出堅守1.5°C臨界值的目標和計劃,並落實減碳目標。
- 把握綠色復甦契機
根據目前氣候變化趨勢,全球正邁向毀滅性的2.9°C升溫,即使逐漸落實氣候承諾,也可能升溫約2.4°C,超過2°C的可能性接近80%。不過,各地應對疫情所推行的「綠色復甦」(Green Recovery)刺激經濟措施,到底是走回化石燃料舊路,抑或開拓綠色經濟,將是應對氣候危機的成敗關鍵 - 停止新增化石燃料投資
目前人類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化石燃料,無論開採或燃燒,均釋出大量溫室氣體。若要減緩氣候變化,停止投資新的化石燃料計劃,並逐步淘汰現有化石燃料基建,刻不容緩。事實上,太陽能與風能在很多地區均已成為最便宜的能源,足以取代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等過時的骯髒能源 - 保育自然生態,建立復原力
面對不可避免的氣候衝擊,健康的生態系統有助提供修復韌性。若希望大自然幫我們一把,我們必須在2030年前完整保護至少30%陸地和海洋,並減少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壓力的人為侵擾

- 「碳移除」技術非萬靈丹
目前大規模除碳技術(Carbon Removal)大部分仍停滯理論層面,亦會為生物多樣性、水資源供應和糧食生產等面向帶來廣泛副作用。各地政府、企業必須摒棄倚賴碳移除的思維,集中力量從源頭減碳 - 金融機構為減碳把關
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應停止為化石燃料提供資金,並將資產轉移至符合《巴黎協定》目標的投資,同時應避免成為企業「漂綠」(greenwashing)幫兇 - 全面且公平的社區規劃
一切未來發展項目、包括水資源管理、基建及糧食規劃,必須把氣候風險納入考量。「污染者自付」原則,亦必須成為氣候適應與補償方案的核心

拯救氣候 需要你我總動員!
任何單一層面的努力,都遠遠不足以應對氣候危機,但今天很多守護氣候的進展,幾年前同樣看似不可能:我們有了守護氣候的全球共識,氣候訴訟逐漸在法庭討回公義,年輕人牽頭的氣候行動亦席捲各地──改變的不只崩壞,也有美好一面。
此刻,人類必須坦誠面對氣候危機,加速全球減碳步伐。為此,綠色和平將重點推動更多地方、企業制定與實踐減碳排放目標,發展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竭力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至1.5°C。
無論環境挑戰何其艱鉅,綠色和平堅持不接受政商界捐助,以公正獨立的身份,推動減緩氣候危機的工作,立即以每月$100(約每日$3)捐助支持!
因為你,綠色和平守護環境的使命得以延續,共同督促各地政府承擔責任,為全人類做出拯救氣候的決定,實現綠色低碳未來,守護唯一地球家園!
延伸閱讀:
IPCC報告深度談:氣候危機衝擊亞洲5件事
風高浪急,海平面上升衝擊亞洲的真相
極端天氣常態化?2020至2021年全球矚目氣候事件
【氣候危機】東京奧運穩奪奧運史上極端天氣金牌?
氣候危機殺到!到世紀中你家還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