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反思:神聖不可侵犯的小蜜瓜
身處「即食文化」的世代,食物得來容易,樸素如一棵葱,高貴如日本温室蜜瓜,皆可手到拿來。偶然發現食物變壞或過期了,我們便毫不手軟地丟掉,沒有一絲難受。疫情期間,我跟老爸花了半年栽種日本蜜瓜,從玩票心態至開花結果,大大顛覆了我的即食態度,重新尋回對食物與自然的感恩之心。
盛夏時節,日本蜜瓜大受歡迎,我們花費數十甚至百多元享用過後,也就沒有然後了。不過,家中最近收獲了一個特別的蜜瓜,它不算大,形狀不完美,出身並不矜貴,卻跟其他蜜瓜的待遇差天共地。這個不完美的蜜瓜,在瓜熟蒂落後沒有立即送進肚腹,竟在家「供奉」了整整1個星期,才有人戰戰兢兢把它切開,慢慢享受。老實說,吃完後我還不時「懷念」,這段經歷想來會成為我跟老爸之間重要的抗疫回憶。
今年2月,我從友人手中接過3棵蜜瓜苗,就種在門前空地。WFH期間,每天除了工作和應付悶瘋的小孩,我也會抽10分鐘照顧小苗,專心除草,用雞蛋殼施肥……有時,我甚至什麼也不做,逐片葉子細看。漸漸,樹苗成為我一天的「救贖」,剪完草除完蟲,心情極之舒暢。
小苗日漸長大,需要更換大盆,就在此時老爸加入幫忙。他小時候曾幫助嫲嫲種田,所以算是家中最懂種植的專家了。把蜜瓜轉至大盆之前,我們研究如何改善土壤的營養,並把茶葉和咖啡渣分別儲下來發酵,自製基底肥。另外,每天吃早餐餘下的雞蛋殼,也會儲起來晾乾、弄碎,不時放進泥土中。
我們家鄰近山林,所以昆蟲很多。漸漸地,3棵小苗只有一棵倖存。往後一段時間,老爸每天澆水、不時施肥,蜜瓜苗就一直生長,花開花落,沒甚麼動靜。直至6月尾,偶然發現一個小瓜在葉子的蔭庇下低調地長成。那個時候,家中像極了有大事發生,大家興奮說:「有了瓜!你沒看到嗎?出了一個瓜啊!」
這個小瓜,想來是繼兩個女兒出生後的另一個「金叵羅」!每天受到嚴密關注,還到處搜羅網袋保護,免受蟲害。短短一個月,小瓜極速變大,表皮生出許多網紋。7月尾某一天,老爸突然來電:「今天下午快過來看看瓜樹吧!它好像不行了!」原來,瓜藤最後會不惜一切把營養輸送給蜜瓜,自己卻慢慢枯萎了。我拿著鉸剪,忍痛的把蜜瓜從瓜藤分開,原來收成的時間到了。
一直以來,我以為「收成」是農夫最開心的時刻。然而,收成過後,心情卻有點複雜。半年下來,瓜藤的長成一點也不容易,最後的成果,埋藏著許多人的汗水、更是大地的恩賜。當我再次在超市看到堆積如山的蜜瓜時,我發現自己已用另一種眼光看它們了:食物得來不易,我們要懷著感恩和謙卑的心細味。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Josgigi文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