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6 mins

惜食知足:為糧食生態系統討回公義

作者: 綠色和平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World Food Day),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成立,2020年適逢75周年[1],主題「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Grow, Nourish, Sustain, Together),反映當今全球糧食分配的不均與不公,及糧食供應的可持續危機

何出此言?簡單參考世界各大組織的資料:

  • 2019年全球有6.9億人挨餓,比2018年增加1,000萬人,更於5年內增加近6,000萬人。[2]
  • 今年迄今已有700萬人死於飢餓,而新冠肺炎疫情恐使全球的飢餓人數翻倍,造成再有100萬人因飢餓死亡。[3]
  • 自2014年以來,飢餓人數持續增加,同時肥胖人口也不斷增加。據估計,各種形式的營養不均,包括營養不足、缺乏微量營養素以及超重和肥胖,致使全球經濟每年遭受3.5萬億美元的損失。[4]
  •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全球每年浪費掉的食物約為13億公噸,高達生產量的三分一,如果將浪費食物視為一個國家,她將會成為全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5]

    印度班加羅爾擁有近1,000萬人口,每天製造出3,000至5,000噸垃圾,其中約60%為有機廢物。 © Arjun Swaminathan / Greenpeace
    印度班加羅爾擁有近1,000萬人口,每天製造出3,000至5,000噸垃圾,其中約60%為有機廢物。 © Arjun Swaminathan / Greenpeace

每一個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減少食物浪費,每一個行動都很重要。我們同時必須正視食物分配不均和浪費背後的系統問題,且要同心協力將問題解決。

1. 何謂「糧食浪費」?

由我們日常家居的廚餘,到糧食供應鏈中所流失的食物,包括由農場種植、採收、食物製造過程、運送、儲存到零售點。雖然由耕地到我們餐桌,整個流程當中的糧食損失和食物浪費,難以得出實質數據,但愈來愈多研究揭露問題之嚴重性。

2. 全世界每年浪費多少食物?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6],全球每年至少浪費30%的糧食,約值9,400億美元。在較富裕的國家譬如在北美,情況更壞,其每年食物浪費總值達 2,780億美元,可養活2.6億人[7]

3. 糧食浪費,誰的責任?

主宰糧食產業系統的大型農企和餐飲企業,就糧食損失及食物浪費,扮演主要角色。全球零售商和農企集團,又對糧食供應鏈影響巨大,迫使農民(很多來自低收入國家),要為國際糧食供應鏈中全球糧食的損失,承擔責任。而在高收入國家,大企業以食品工業化模式來營運,不對等地因公共財政資助和稅項括免而受惠[8]

大型農企和餐飲企業進一步助長糧食的系統性損失,皆因壓制糧食商品價格持續偏低,令糧食生產在耕作階段已經有所損失。降低原農產品的成本,讓不健康的工業化農業帶來糧食損失和浪費的副作用;如果收穫和運輸的成本效益不理想,有時候全部收成的農作物會遭棄掉。農夫有時會種出比市場需求多的農作物,來應對不穩天氣和害蟲。他們會在豐收年再降低價格,甚至會因為無利可圖而大幅荒棄農田。

儘管未有周詳數據,但大多數研究都指出,在較富裕的國家,糧食損失和食物浪費往往發生在消費者層面;而在較貧窮的國家,這情況卻落在生產者身上,譬如貧窮國家缺乏農產倉庫來儲存收成,促成糧食損失其中原因。

在富裕國家,有大型食品企業舉辦營銷活動,鼓勵消費者過度購買,食品往往因此而浪費。問題出於食物零售商的營銷手法。但請謹記:糧食損失和浪費,是糧食系統生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根本問題。

富裕國家的食物浪費問題往往源於消費者。圖示英國一個櫥窗裝置諷刺當地的速食消費。 © Chris J Ratcliffe / Greenpeace
富裕國家的食物浪費問題往往源於消費者。圖示英國一個櫥窗裝置諷刺當地的速食消費。 © Chris J Ratcliffe / Greenpeace

4. 新冠肺炎如何影響食物浪費?

新冠肺炎大流行,令原本處於疲弱、不公和錯配的糧食系統更趨衰壞。疫情期間,食物浪費和損失的數字很可能有所增加[9]。因著各種封城措施,有些農夫和農場工人難以落田。加拿大就有一個實例,當地農夫很難招聘工人按時收割,農作物因此而不幸地在農田裡腐爛,造成糧食浪費[10]

也有專家指出,新冠肺炎帶來的經濟影響,令很多人收入減少,貧窮個案增加,令社區出現疲弱狀態,某程度上亦令糧食不穩的情況比以前嚴重。在這艱難時期,食品工業系統還繼續 帶來嚴重的食物浪費和損失,實在令人無法接受。

5. 糧食損失如何影響我們的環境與氣候?

全球每年有超過30%的食物遭浪費,表示糧食原本足夠養活所有人,但現實仍有人捱餓。生產和處理食物需要土地和水源,食物被棄掉,補救損失,就帶來更多毀林,增添土壤壓力,肥料和殺蟲藥增加空氣污染,農業的生產又釋出更多溫室氣體。

糧食損失和浪費帶來的碳排放量,約佔全球8%[11],可與道路運輸的全球排放量相提並論,同時是全球航空業的排放量4倍。加上工業化和全球糧食系統令供應鏈延長,糧食浪費的機會增加,亦增加破壞環境的風險。

糧食浪費和損失,是工業化糧食系統的產物,這個系統不斷借「增加產量來養活人」為名,但實情是「三分一食物成為廢物」。糧食不穩,其實是分配不均所致,而非生產缺失[12]。真正的解決方法,是改變糧食系統模式。要取代商品工貿模式,我們必須開始將糧食生產回歸本土,和轉向購買有機農產品。

綠色和平巴西辦公室與巴西農業及食物援助機構FavelaOrgânica合作,在里約熱內盧的Complexo do Caju和Rio das Pedras社區分發午餐。© Carlos Oliveira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巴西辦公室與巴西農業及食物援助機構FavelaOrgânica合作,在里約熱內盧的Complexo do Caju和Rio das Pedras社區分發午餐。© Carlos Oliveira / Greenpeace

6. 減少糧食損失和食物浪費,有何個人和群眾的方法?

個人方面,我們可以善待食物,減少浪費。買餸前,想想要煮甚麼,不要過度消費,同時為廚餘注入新靈感,物盡其用。千萬不要被超市的「感謝祭」減價吸引,因為最後只會得不償失。不妨光顧本地農場出產的時令蔬果,除了以示支持本地農業,更可減少外來進口食物帶來的無謂浪費和碳足跡。

「食平啲」的商業營運模式,等如建立「食物沒有真正價值」的畸形消費心態。我們需要欣賞耕種和預備食物相關的工作,還要對孕育食物的自然環境感恩。與其製定「廉價食品」的營商模式,不如說服政府對農民和農場工人採用公平的價格糧食體系,同時尊重土地,讓地球可持續地生產健康和營養的食物。

保加利亞的Oreshak生態農場以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為本,種植50個不同品種的番茄。© Ivan Donchev / Greenpeace
保加利亞的Oreshak生態農場以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為本,種植50個不同品種的番茄。© Ivan Donchev / Greenpeace

建造綠色公義的糧食系統

聯合國將於2021年舉辦糧食系統峰會(Food System Summit)。是全球將糧食損失和浪費的問題,帶進公眾議程。我們可以將目前錯配的糧食系統,改變成綠色體系,不但要尊重生態,更要確保所有人公平得到糧食。我們要揭露企業常規做法的弊端,重奪糧食主權,以確保糧食系統,以生產者的需要、消費者和大自然為依歸。

肯尼雅的生態農民,使用太陽能水泵給種植的菠菜澆水。© Greenpeace / Paul Basweti
肯尼雅的生態農民,使用太陽能水泵給種植的菠菜澆水。© Greenpeace / Paul Basweti

認識裸買重用回收

指南內含裸買地圖、重用與回收貼士,幫助大眾培養環保生活新習慣!

免費下載環保指南

備註:

[1] 世界糧食日75周年

[2]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資訊

[3] 自由財經報導: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獎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 WFP)

[4]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發表的事實

[5] FAO "Food wastage footprint & Climate Change" findings

[6] FAO "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9" report 

[7] Commission for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8] Unearthed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Rich List receive millions in EU subsidies"

[9] Carbon Brief "Coronavirus food waste comes with huge carbon footprint" 

[10] CBC “'We need all hands on deck': Canadian farmers struggle with labour shortfall due to COVID-19” 

[11]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hat’s Food Loss and Waste Got to Do with Climate Change? A Lot, Actually."

[12]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Food sovereignty now and beyond COVID-19"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