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香港野】今日大嶼 原野貝澳
香港人一跨越了青馬大橋,就會有旅行的感覺,而這次旅程的目的地不是機場,而是位於大嶼 南的貝澳。貝澳擁有有多元化的生境,如淡水濕地、草地、河溪、泥灘、海岸等,可以一次過認識到不同的生物,感受自然之樂。然而,貝澳的生態一直受到建築廢料堆填及旅遊業發展威脅 ,「明日大嶼」方案下更只會雪上加霜,在一切未變得太壞前,我們來感受貝澳的原野生態、大嶼山的美好。
留給下一代一個美麗的大自然,全靠您我現時的努力,請以小額捐助每日$3,支持綠色和平守護香港珍貴的自然資源!
文章目錄
第一站:淡水濕地 水牛和牠們的鳥朋友
乘巴士到羅屋村站,走過舊屋之間的一條小徑,即到達一片廣闊的草地及淡水濕地。從前村民 在這片土地耕作,農業式微後,農田演化成濕地,以前協助耕田的水牛獲得自由,仍然居於這 片土地,更擔當了濕地的「管理人」,水牛需要開闊的環境生活,每天進食植物也像除草機一樣,驅除雜草,水牛也習慣打泥漿浴保持皮膚濕潤,所以常見濕地中有大大小小的泥漿坑,就這樣,貝澳淡水濕地就能一直保持。

不難看見水牛身邊的鳥朋友。八哥和牛背鷺與水牛發展出一段緊密的關係,鳥類並非為了交 朋友而親近水牛,而是為了附在水牛身體上、被水牛揚起的昆蟲而來。能夠切實地觀察到物種之間的關係,實屬難得。
貝澳淡水濕地拍攝小貼士:
- 貝澳的水牛雖然溫馴,但切勿過份追逐、騷擾水牛生活;切勿觸摸、餵食水牛,保持適當距離
- 於淡水濕地觀察及拍攝,宜使用長焦距鏡頭於適當距離守候,才能捕捉到水牛 及鳥類自然的動態


於柔和的陽光下,坐在草地上有與天地合一的感覺,被十數隻水牛包圍,牠們都專注吃草,八 哥和牛背鷺也就跟著水牛活動。正值3月中旬,還發現5隻普通燕鴴在牛群之中左閃右避,燕鴴是過境遷徙鳥,只會短暫停留香港,是正宗的過客。


第二站:河口中招潮
沿路向河口進發,河口區域屬潮間帶,潮退時露出鬆軟泥床,數種招潮蟹抓緊活動的時間,有些不停地進食、有些招潮似的宣示地盤、意見不合的就訴諸武力。


潮間帶考察注意事項:
- 到潮間帶考察時必需注意潮汐,天文台網頁可查看實時潮汐及潮汐預報,能及早計劃行程。
- 穿著合適的衣物,淺色長袖衫褲可以防曬、防蚊蟲;穿著包踭包趾的鞋,以防岩石貝殼割傷
第三站:海岸
日落時份回到剛才經過了的沙灘,可觀賞夕陽。細看浪濤拍打,不少幼年的沙白蜆被浪翻起, 然後迅速鑽回沙下。近年沙灘吸引了不少遊人前來摸蜆,沒有節制地摸蜆會造成蜆類數目銳減,由於蜆可以淨化海水,也是水鳥的食物,是海洋生態系统重要的成員。可幸還看見不少幼蜆仍在沙中存活。

在貝澳一帶遊走如置身於國外,除了生態資源豐富,當地人總是好像生活得很閒適,大概因為 這裡還未受商業化入侵,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緊密,外人來到也獲得喘息的空間。「明日大嶼」應如何走下去?
路線圖

延伸閱讀:
馮漢城 │ 獨立生態紀錄片製作人。香港電台本地生態紀錄片節目《大自然大不同》第二季單元編導、攝影、剪接。
Instagram : fhs.f
Facebook : FHS Wildlife
瀏覽更多:【守護香港野】生物多樣性專欄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