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七夕· 吃水果】認識鳳眼果的來由,辨別「真」「假」蘋婆
7月初,經過舊區露天街市,在水果檔遇到本文主角。云云「水果」中,她鮮會登場,造型卻是何其奪目,於是快手拍下照片,順手放上社交媒體,惹來朋友驚艷反應,紛紛詢問這是什麽,味道如何?推想很多人可能不認識又名「七姐果」的鳳眼果,趁著農曆 7 月 7 日「七姐誕」臨近,不如為文介紹慶賀「七夕」最貼切的「水果」,並與你一起辨別其「真」、「假」樹種「蘋婆」!
曾拜讀老一輩的美食家的文章,他們奉鳳眼果為美食。適逢果期,加上農曆七月七日七姐誕臨近,就以鳳眼果的點點滴滴,從植物、食物、民間傳統等角度認識這時令果子,也算應節,迎接七夕。
文章目錄
鳳眼果又名七姐果
七姐誕,或稱七夕、乞巧節,民間節日。七姐就是織女,相傳織女與牛郎,於農曆七月七日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民間風俗會以鳳眼果來祭祀,故又名七姐果。未能考究背後還有沒有特別的淵源,直白的連繫,鳳眼果的果期就在7、8月,與七姐誕相近。提提你,今年的七夕在8月22日。
延伸閱讀:【節氣有時】2023 年 8 月:立秋、處暑「秋老虎」出沒 地球燒滾,哀我鯨落
鳳眼果結於蘋婆樹
鳳眼果來自蘋婆樹,通常一出兩瓣的果實,像兩隻鳳眼;植物學稱之為聚合蓇葖果。蓇葖果的特色是果實成熟後會沿腹縫線或背縫線開裂,彈出種子。鮮紅的鳳眼果,成熟時果莢裂開,就會露出烏黢黢(讀:卒卒)黑色「眼珠」。
蘋婆樹,原產於華南、台灣、南亞等地,在香港從前可能因為取其果會栽種,但今天尤其香港的野外已經比較少見,自己也未曾在郊野遇過本尊的果實,植物的形態可參考《香港植物標本室》。
蘋婆,讀音頻婆,來自梵語,有說蘋婆由唐代三藏法師從西域傳入。
上節提到鳳眼果又名七姐果,不過也有不少人稱另一種植物假蘋婆的果實為七姐果。
假蘋婆,來自星星的你?
真、假蘋婆其實是姊妹品種,均是梧桐科蘋婆屬的植物,果實形態也十分相近,都是鮮紅的蓇葖果。從植物外觀來區分,(真)蘋婆的葉片和果實都比較大,而假蘋婆的果像海星,通常有5瓣蓇葖果,種子較多也較小。
蘋婆並非源自本地,而假蘋婆就是香港的原生樹木,在本港郊野極為常見。假如你愛到郊外,4、5月間看到一些中小型的喬木,樹上開滿似星星般的橙粉紅色的小花,大有機會就是假蘋婆。
假蘋婆的果,成掌形放射狀,果分五瓣,又如海星般,初生時綠色,開始熟變為黃色,成熟時紅色,開裂出黑色種子。
鳳眼果,食唔食得㗎?
我喜愛植物,有機會的話,會向朋友介紹周邊遇到的花草樹木,大概是香港人愛吃的原故,他們第一時間的反應每每是:食唔食得㗎?愛自然的我,總希望朋友的焦點不總只在一個吃字。不過,這次介紹蘋婆果,倒想主動提到吃,因為享用、烹調鳳眼果似乎是正在消失的藝術,讀過一些介紹,形容鳳眼果是嶺南珍稀果品,味道與栗子相近(果如其貌)。不過即使我身邊成熟一輩的朋友,對此果子也不太認識,容我引述蔡瀾先生的作品,好讓大家較多了解鳳眼果及如何品嘗:
「到了夏天,香港的蔬菜攤中就賣此種紫黑色的果實,但年輕人已不知這是何物。
老饕見到口饞,即刻買回來用滾水去掉其硬殼,取出仁來,又剝掉半透明的衣,就呈現黃色的肉,煮個一小時,沾鹽吃鹹的,沾糖當甜品。剝皮後燒烤,更香,其味像蛋黃,但若嫌淡,那就要靠五花腩來吊味了。以豬肉紅燒,鳳眼果更是美味。栗子吃厭了,改用鳳眼果,引起食慾。
論營養,鳳眼果的蛋白質很高,又富有維他命,中醫說瘦弱或食慾不振的人,最好吃鳳眼果,是補充體力的良品。但一般人看到鳳眼果還是先考慮怎麼吃法,其實也可以用來煲湯,加蓮子、百合、雪耳、白菜和豬𦟌一起滾個兩三小時即成。吃素的可依上述之方,但不加肉。
註:當成甜品的話,把薑拍碎,加黃糖來煲,不遜番薯糖水。」
~ 引自《蔡瀾• 食典• 後篇》,也見於蔡瀾先生的臉書
讀過文字,有否引起你的食欲?不過即使你想嘗試,也需要因緣際遇。這次在街市遇到鳳眼果,只執著賞植物的心態,完全沒有想過品嘗果品,倒是朋友回應時追問好味嗎、如何吃法,我才猛然醒覺,欣賞一件事物,不妨張開心眼,發掘不同角度去欣賞,第二天,趕回同一個市場,水果攤的鳳眼果早已賣光,我也失去機會與朋友分享親身嘗食果子的味道和經驗了。
文末,融合自然、時節、人、情的宋詞一闕分享: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葉慶明文章系列】
參考:
http://www.hktree.com/tree/Sterculia_nobililis.htm
http://www.meetinghk.com/archives/55932
https://kknews.cc/food/gzmp6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