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有得有失,扭轉世界環境和氣候情況?
相信大家近兩年都離不開Covid-19,全球新冠肺炎確診數字持續急劇上升,到8月上旬達至2.05億人受到感染。這個突如其來的疫情不但令全球經濟和醫療面臨崩潰,導致失業率激增;更因配戴口罩和外賣需求增加而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由於新冠疫情是當務之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遏止,氣候危機更被忽略。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把雙面刃,疫情反而令污染物排放量減低,尤其是汽車所排放的一氧化碳。我們應該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打敗疫情,同時亦為環境出一分力。
文章目錄
全球空氣質素得到好轉
究竟新冠疫情為空氣質素帶來危還是機呢?病毒陰霾下,全球多個國家呼籲民眾留家,避免不必要的外出。逾十億人蟄伏於家中,使經濟一度停頓。香港統計處公佈,在2020年12月到今年2月期間,絕大部分行業的失業情況不樂觀,零售、住宿及飲食服務業與消費和旅遊相關行業的失業率仍然高企於11.1%。
疫情還影響到航空業,令精煉油料和煤炭的消耗减少,而許多國家一系列的能源排放量亦可能遵循同樣的下降趨勢。有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由汽車造成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三月內已下降大概50%。他們更調查出,紐約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下跌了5-10%。亞洲國家的空氣污染情況也得到改善,尤其是中國。根據氣候網站Carbon Brief做出的一份分析報告表示,中國在去年二月起計四星期內的能源使用和排放量都大幅下降了25%,令總碳排放量降低大約1%。總括來說,新冠疫情雖然令全球經濟陷入癱瘓,但幸好同時遏止了空氣污染和污染物質排放的問題。
但這個是實情嗎?
新冠疫情的確減低污染物質的排放,可是其只是短期內的正面影響。但當全球確診個案開始漸趨穩定,一直存在的氣候與環境的問題仍然需要解決。曾經有份參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劉雅章(Lau Ngar Cheung)教授提到:「空氣污染暫時得到放緩猶如好景不常,預計疫情受控後,污染問題便會隨着經濟恢復回升。」他也坦言全球氣候的未來,就取決於民眾能否努力不懈地實踐低碳生活。
全球新冠肺炎,加劇消耗即棄塑膠
各國政府都制定不同防疫政策,在荷蘭、法國都需強制戴口罩,甚至在疫情嚴重時有較為嚴苛的「硬封城」。人們被禁止非必要的外出,令外賣變成主要的飲食模式。這些防疫措施是醞釀即棄廢棄物的溫床,對環境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國際固體廢物協會(ISWA)的艾東尼斯‧馬夫羅普洛斯(Antonis Mavropoulos)對《經濟學人》表明到,美國疫情期間即棄塑膠的使用量暴升250-300%,主要來自口罩、面罩和手套等醫療用品的大量需求。由於即棄口罩含大量的聚丙烯,其分解時間長,又會產生大量毒素,形成對環境潛在的威脅。除了即棄的醫療用品,新冠疫情令人們的生活模式改變,尤其是貨物速遞和外賣方面。市民選擇足不出戶購物,令網購的訂單增加,亞馬遜(Amazon)也必須在美國多招聘10萬人來達至倉庫和物流的需求。美國最大外賣應用程式之一Uber Eats去年首季度的銷售額比2019年同期增長54%。
此外,根據泰國環境研究所數據,曼谷4月的塑膠消耗量同期上升62%,大部分是不可回收的食品包装。不少人為求方便隨意丢棄口罩,造成全球塑膠和水質污染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和平衡。
源頭減廢,齊為環保出一分力
科學家們呼籲各國將空氣質量列為健康、環境與發展相關政策決策的中心,優先發展低污染替代品,減少有害於環境的做法,例如露天焚燒或其他不合理的廢物處理方式。因此,堅持環境無害化管理廢物並推行環境高標準和嚴格執法,非常重要。
而且在新冠疫情期間,尤其在一些城市和國家禁足、封城時,無可奈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如進行遠程辦公(work from home)、減少出遊旅行,也改善交通污染的問題,如果疫情結束後,可以保留綠色出行,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這可能會對疫情後的空氣質量建立長期的正面影響。
在控制新冠疫情期間,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建議重新設計更適合人類生活的城市,可以優先使用以單車代步或步行;各地轉向低污染生產,公司提供更大彈性容許員工遠程辦公。
在疫情的陰霾下,趁機共創美好世界
全球新冠疫情仍然未受控制,還存在很多未知之數。但生活在疫情之下,我們無可否認其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生活模式,甚至是整個經濟體系。但當中卻看到醫護人員的奮鬥,人們的慰問與關心,甚至是各國政府為遏制疫情爆發制定政策的努力。與此同時,我們都不應忽略疫情所帶來的環境和氣候的危機。盡量適應綠色出行和作出氣候行動,有助於重新建立理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