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上有幾多堆填區、焚化爐?垃圾圍城的前世今生
根據環保署公佈的數字,香港人於2020年的人均固體廢物棄置量為每日1.44公斤,全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量達539萬公噸,猶如天文數字的垃圾量,應該如何處理?現今垃圾圍城的困局非一日造成,到底從前我們如何處理垃圾?往後又有什麼出路呢?
文章目錄
曾設十數座堆填區
眾所周知,香港處理固體垃圾的主要方法就是堆填。香港現時有3個策略性堆填區,包括位於打鼓嶺的新界東北堆填區、將軍澳的新界東南堆填區及屯門稔灣的新界西堆填區,3個堆填區每年處理超過500萬公噸垃圾[1]。其實香港先後設立過16個堆填區,其中13個已經於1996年或以前關閉。這些堆填區分佈在香港各處,包括牛池灣堆填區及晒草灣堆填區等等,已停用的13個堆填區面積達287公頃[2]。
不過,這些已修復堆填區關閉後即使再發展,用途也受限制,難題在於內有大量以廢物堆成的斜坡,土地將持續沉降,工程有一定技術上困難,亦需要至少30年才可全面修復[3]。現時則多數用作康樂用途或綠化帶,例如近年已成為假日踏青野餐好去處的佐敦谷公園,原來前身就是佐敦谷堆填區。
隨着九十年代多個堆填區陸續停用,3大策略性堆填區就負上重任。雖然3個堆填區的總容量達1.39億立方米,但奈何香港垃圾太多,政府預計2030年3個堆填區都會達致飽和[4]。
別了又來焚化爐
香港地寸金尺土,政府一直希望興建垃圾焚化爐,來減少對堆填區的依賴。事實上焚化爐並非什麼新鮮事,香港就曾興建4個垃圾焚化爐:堅尼地城焚化爐、荔枝角焚化爐、梅窩焚化爐及葵涌焚化爐。這些焚化爐有的鄰近市區,焚燒垃圾所排放的二噁英對市民健康有極大隱憂,政府遂於九十年代將之逐一關閉[5]。
奈何告別焚化爐不足20年,當局已經想「吃回頭草」,環保署於2013年決定在毗鄰石鼓洲的人工島,建造第一期焚化爐。雖然興建焚化爐引起不少爭議,甚至有居民提出司法覆核,無奈方案最終通過,最快於2025年落成。除了石鼓洲,政府還研究在屯門曾咀興建第二座焚化爐[6]。
按照去年公佈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政府企圖長遠以焚化爐作為「零廢堆填」的解決辦法,並以「轉廢為能」作為興建垃圾焚化爐的「漂綠」代名詞。綠色和平認為,焚燒垃圾無助解決廢物問題,同時憂慮當局以「眼不見為淨」作藉口,在源頭減廢的政策上放軟手腳。
慎防郊野被開刀
近年環境保護意識抬頭,當政府矢言要發展郊野公園時,不少市民提出反對。其實政府過往多次研究擴建將軍澳堆填區時,亦曾提出借用鄰近清水灣郊野公園的部份土地,因此面對垃圾圍城的困局,我們每一位皆可多走一步,做好源頭減廢,守護郊野免成減廢政策失焦的犧牲品。
減廢政策應優先做
根據《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0》[7],人均垃圾量對比十年前的數字有增無減。再加上2020年因疫情關係,餐廳外賣數量急升,連帶即棄膠餐具棄置量急增。環保署推算,2020年的即棄膠餐具棄置量為每日266公噸,比2019年的每日200公噸增加33%[8]。
雖然政府近日大力推動綠在區區回收點,但「綠綠賞」積分計劃就曾因疫情關係暫停。有營辦機構向傳媒反映,在缺乏誘因下回收量跌近一半[9]。除了回收量持續低迷外,市場上的產品只有部分適合回收,而且大部分亦是「降級」回收,即回收物只能循環再造成較次等的物品。
石鼓洲焚化爐快將啟用,卻不等於可以「一爐永逸」。綠色和平持續推動政府加快源頭減廢步伐,去年推動5,000人參與「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公眾諮詢,促使首階段管制措施可望最快提早於明年生效:
- 禁止銷售及派發發泡膠餐具
- 堂食禁止使用即棄膠餐具
- 外賣不再派發膠飲管、膠刀叉匙及膠碟
惟首階段管制尚未包括外賣即棄餐盒及杯,綠色和平將持續促請政府積極推動可重用餐具借還系統,從而於2025年前全面管制即棄膠餐具(包括禁止部份更難妥善處理的可降解餐具成替代品),並訂立各階段減廢目標及時間表,以免令其他材質如紙製、竹製即棄餐具的垃圾量倍增。
源頭減廢,才是解救垃圾圍城的治本之道,因此推動社區裸買、走塑文化,亦是綠色和平今年的項目重點:讓我們一起拿回過好生活的主導權。
延伸閱讀:
上環重用杯借還計劃:地球好「Kick」 來一個 Coffee Break
港九新界有齊!2022香港環保裸買店指南(附地圖)
[1] 策略性堆填區;環境保護署
[2] 垃圾堆填區;香港地方
[3] 已關閉堆填區的修復工程和修復後的用途;環境保護署
[4] 問題與解決方案;環境保護署
[5] 《2018 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建議法案得以推行;立法會文件
[6] 【轉廢為能】石鼓洲焚化爐2025年落成;TOPick
[7] 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0年的統計數字;環境保護署
[8] 即棄膠餐具棄置量創新高 綠色和平批署方減廢政策滯後;綠色和平
[9] 綠在區區計劃暫停逾一個月 4.21起恢復 可儲積分及換禮品;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