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6 mins

馬屎專欄【事過境遷系列】東平洲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

【事過境遷系列】 :不是本地旅遊攻略,也非香港郊遊熱點推介,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最新 [事過境遷系列],精選6個香港高生態價值地方,為你撰寫一套非常生態地方誌。今天這些生態和行山熱點,近年大家都可能「留低不少脚毛」,但馬屎這位資深生態人,卻不只領航與你共遊,還會帶你穿越過往,分享這些高生態價值地方的往昔風光與變化,寄望透過文字分享對這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設養分。

這次與你細數東平洲的珍寶與近代歷史變化,特別著墨香港的郊野保育政策與香港人的山水自然意識。

前言:

那些年跟朋友在香港各處闖蕩,上山下海、賞花賞樹、觀鳥尋蟲。30年前的山、水、海岸跟現在的不盡相同,動、植物亦不太一樣。翻查昔日高生態價值地方的資料,當中的變遷真不少。雖然都已成為歷史,是好是壞,牽涉什麼人什麼事, 大都已無從稽考,但若果將當中的點滴梳理,成為可供參考的史料,必定對這片土地往後的發展有所裨益。

東平洲

廿一世紀剛開始,非典肺炎還未發生之前,香港人正專心努力拼搏建立核心價值的時候,由於污染環境的製造業陸續北移,海岸慢慢回復清潔優美。而海洋垃圾又未累積到像今天失控的田地,東平洲的碧海藍天、奇特石層,吸引當時初入職場的X世代,成為他們尋找繁忙工作以外悠閒生活的目的地。

 [事過境遷] 東平洲 © 呂朗婷
[事過境遷] 東平洲 © 呂朗婷

傳奇旳東平洲

早在1979年,東平洲因擁有本地少有的「千層糕石」和優美海岸,被規劃為郊野公園。相傳這裡是巨龍身體的一部分,這條惡龍為害人間,玉帝派出天兵神將把她擊殺,在大鵬灣倒下。身上呈三角形的鱗片散落一地,成為今天的岩岸和潮池,部分背部暴露出海面,其餘部分則沉在海裏,背部的輪廓就是今天的「龍落水」。這個沉積岩千層糕石景,又說是歷經數千萬年沉積、擠壓而成。每層的顏色和質地都不相同,見證著這個區域的地貌變遷。

東平洲當年被劃為郊野公園,純粹為推廣島上的地質,還有就是保護這裡豐富的海島生態。這個位處大鵬灣東北,接近大陸海岸的小島,得到太平洋洋流的眷顧,全年無休地帶來潔淨又高鹽度的海水。潮水同時帶來沙粒,在清淨海灣堆積,形成又細又白的沙灘。珊瑚、海藻、魚類、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在此聚居,形成豐富繁盛的珊瑚礁生態。

東平洲「更樓石」。© 馬屎
東平洲「更樓石」。© 馬屎

這裡盛產紅𩶘、沙𩶘、石斑、青衣、雞魚、𩼰魚、黃澤、梭羅、魷魚、墨魚、蝦、蟹、鮑魚、海膽、紫菜等海產。這些美味又數量眾多的海鮮,早在明代已吸引漁民前來捕撈和定居。經過幾百年的村落發展,形成與別不同的「東平洲文化」,例如島民就地取材,以千層糕石砌牆起屋,塊狀的石板容易使用,令千層糕石屋透氣通風,冬暖夏涼。經歷明朝、清朝到殖民地政府時代,不斷發展,全盛時期住有差不多1,500人,分散在10條村裡。今天,我們憑房子的外牆,就可以考究地質、研究海洋生態,亦能窺見年月裡的種種變遷。

生態鼎然的東平洲

當年就地取材建成的村屋,今日變成野生動植物的安樂窩。© 馬屎
當年就地取材建成的村屋,今日變成野生動植物的安樂窩。© 馬屎

可惜,小島面積小而缺乏淡水,是村莊發展的一大障礙。雖然村民已用盡方法,例如興建水缸、開鑿水井、挖掘儲水池,甚至到對岸買水,但都未能解決食水供應的問題。結果島民在6-70年代陸續遷出,部份只在週末回來,經營士多,為前來觀光的遊客提供飲食和住宿。

人去樓空,屋頂不知在哪一年代倒塌了,但牆壁仍然穩固地屹立著,攀援植物薜荔、五爪金龍把握機會迅速攀爬、佔領,盡力地把人類的痕跡隱藏,這裏再次成為野鳥、兩棲爬蟲或昆蟲等生物的安樂窩。

除了常見如麻雀、紅耳鵯、麻鷹等留鳥,春、秋時份亦是一些候鳥,如鳳頭麥雞、小軍艦鳥遷徙時路過或作為停留歇息的補給站。

這個只有270公頃的小島,擁有絢麗的地貌,海、陸、空豐富的生態資源,再加上早在70年代就已經得到郊野公園法例的保護,結果成為萬眾期待的自然教室。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不怕死的X世代

到了千禧年,當時的香港人,保育文化仍然落後,自然觀仍然單純原始。缺乏政策監管和常規教育的協助,東平洲郊野公園優美的環境,只是郊遊或露營的好去處,豐富的海產就成了另類的活動體驗。

入夏後的週末,在馬料水碼頭,總有幾百人聚集,等候到東平洲的街渡。我們背著至少70、80公升的背囊,手提著大包小袋或魚桿釣具,穿著背心、短褲雀躍地排隊,等候上船。朋友見面,吵個不停,1.5小時的船程,都在交頭接耳。東平洲在望,轉入阿媽灣,看見漂亮沙灘的時候,大家都興奮叫嚷著,急不及待跨跳上岸。玩水的跑到沙灘玩水、攝影的走到岩岸取景、尋幽探秘的行入樹林之中,一時間小島被吵醒了。

渡輪碼頭為精力充沛的野孩子提供跳碼頭的另類體驗,在高達3米的碼頭一躍而下,再向旁邊石灘游去,或浮潛欣賞珊瑚,又或搜尋珊瑚魚。阿媽灣的沙灘,水清沙幼而潔白,懂游泳不懂游泳,都可以在這裏逐浪戲水。島西面的岩礁,魚類眾多,整天蹲立著磯釣的朋友。拐一個彎到「斬頸洲」,闊越4米,由海浪侵蝕弱線而形成的廊道,在兩旁垂直的岩壁上,可以清楚看見歷經上千萬年,才能繪畫而成的地質圖譜。

東平洲的沙灘海岸。© 馬屎
東平洲的沙灘海岸。© 馬屎

洲背長年受東南強風和海浪衝激拍打,彫刻出壯觀的「海蝕平台」和「浪蝕崖」,這裏可找到巨龍背部的棘和散落的鱗片。崖高至少18米,沿途時會發現從高處掉下的大石,一步一驚心。一路行到島最東端的「難過水」,這裡只有在每月大潮退到最低潮時的幾個小時才能看見路徑,時間不對,強行通過隨時被洶湧波濤捲入大海。就是多野的孩子,亦不敢貿然犯險。若能順利通過,豁然開朗,到達世界聞名的「更樓石」。從石頂眺望對岸大、小梅沙,當年仍是一片綠水青山的美景。

東平洲可見到的一些海岸生物(考察後放回原來生境)。© 馬屎
東平洲可見到的一些海岸生物(考察後放回原來生境)。© 馬屎

由太平洋海流帶來的養份,滋養這一帶,令岩岸長滿各式各樣的珊瑚、海葵和海藻。背著氣樽一躍而下,潛到不到10米處,便能欣賞珊瑚花園的壯麗景色。這一帶盛產著令人垂涎,花斑斑的石蜆、肥美的紫海膽和沙插(帶子),吸引著大批嗜食海鮮的老饕,冒著風浪或曝曬,前來採拾。

晚上,我們租住由村屋改建而成的民宿,晚飯有美味的豉椒炒蜆、海膽炒飯、清蒸海鮮、郊外油菜、臭草綠豆糖水等,充滿島嶼情懷的菜色。雖然美食當前,但我們一般都沒有太多時間享受,因為我們趕著到更樓石欣賞銀河。

這兩塊自平地突起,頂部平坦的岩石,每晚都躺著至少20、30人,一邊欣賞優美的星空、一邊分享工作和人生的酸甜苦辣。臥看牽牛織女星的時候時,甚至可以見到天上慢慢移動的人造衛星,十分有趣。

「公園」只是公園

由1979年至2000年間,受郊野公園法例的保護的東平洲,海洋資源和斑爛的岩層,進一步被發掘出來,日益破爛的千層石屋成了令人神往的荒涼景色。

雖然東平洲擁有香港獨特的海洋和地質風景,而海洋資源又算是冠絕全港,但只能靠每程1.5小時龜速行駛的渡輪往返,令不少民眾卻步;保育推廣和法例監管欠奉,但卻成為我們一班精力充沛的野孩子的世外挑源。

2001年,東平洲被進一步規劃為「海岸公園」。可惜,市民一直沒有得到適當的自然教育,這裡的好石好水,只能淪為部分本地旅遊公司舉辦廉價走馬看花一天遊的行程!

所謂千層糕石,其實是「世界地質公園」東平洲岩石地貌的特色之一,由薄層狀沉積岩(頁岩)組成。© 馬屎
所謂千層糕石,其實是「世界地質公園」東平洲岩石地貌的特色之一,由薄層狀沉積岩(頁岩)組成。© 馬屎

2011年東平洲再被定為「世界地質公園」,普遍香港人仍未培養出欣賞自然的眼睛,社會一般意識不到世界級地質公園的價值。結果島上修築了新的人工道路、建設了天價的公廁,還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但除了碼頭豎立著 「東平洲郊野公園」的岩雕石板之外,島上找不到郊野公園的痕跡; 路邊售賣的海鮮和餐牌上的各種海產菜單,看不見海岸公園的保育功能;登島觀光的民眾,連這裏的岩石是沉積岩還是花崗岩都傻傻分不清,結果我們空有世界級的地質,但公民的科普知識水平,可能連20年前都比不上。

從前,對岸的發電廠、酒店、民居都未曾建成,東平洲仍是從地質、海洋生態、人類近代史等角度了解香港土地和香港人的價值的好地方。可惜20年過去,一切不知不覺已經事過境遷,人的缺失,無從追究,地方的未來,看不見脈絡。

閱讀更多:[事過境遷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