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視覺】海岸垃圾都有展覽?淨灘清不走的塑膠污染
近年郊野垃圾問題嚴重,不少有心人都上山下海清理郊野垃圾,而「我的山海日誌」計劃發起人,則想更進一步,將淨山淨灘行動變成公民科學計劃,收集數據及長期監測野外垃圾的種類和數量。在定期的淨山淨灘活動中,他們更發現有不少千奇百趣的郊野垃圾,由玩具、火機、口罩,到大型家電、雪櫃通通都有。是次展覽以海岸垃圾為主,希望公眾透過展品反思日常生活。
「我的山海日誌」原先是幾位香港大學環境管理學碩士課程的同學的計劃,他們希望淨山及淨灘的同時,收集郊野垃圾數據,建立郊外垃圾資料庫,不但可以長期監察郊野垃圾的情況,更有利公眾反思日常生活習慣,詳盡的數據可反映郊外垃圾問題,甚至可能影響企業行為及政府政策。
及後,此計劃得到環保團體Ecobus生態巴士的支持及承接,由2021年開始,開展一個兩年期計劃。在過去一年,「我的山海日誌」共收集淨山紀錄74筆,及淨灘紀錄113筆,參與人次超過1,500,共清理近9,000公斤垃圾。他們不但定期舉辦淨山及淨灘活動,更鼓勵公眾學會統計方法後,自行清理郊野垃圾及將紀錄上載到網頁,建立一個真正開放予公眾參與的郊野垃圾數據庫。
文章目錄
種類繁多幾奇都有
「我的山海日誌」的項目負責人Yeungs 表示,原先沒有打算舉辦海廢展覽,但在淨灘的過程中,自然就收集到不少奇怪及有趣的垃圾。他們嘗試將垃圾分類及在展覽中展出,當中有:玩具系列、麻雀系列、水果系列、鴨仔系列、動物系列等等,均以塑膠玩具為主。
除了比較「有特色」的垃圾外,他們還會展出一些在海灘上收集到的大量同類型的垃圾,包括:近500個火機、100個網球,以及不少口罩和煙頭。「其實見到呢啲垃圾,我哋都會問垃圾喺邊度嚟?但有時未必有答案。例如西貢一帶嘅海灘經常會執到麻雀,可能係來自船P、或者係附近嘅漁排,甚至執過裝麻雀嘅盒。」他們亦曾在一個沙灘執過幾十個網球。
Yeungs指出,她遇過最意想不到亦令她最無奈的垃圾,就是大型電器,例如雪櫃。她估計,大型電器可能是村民廢棄在海邊,遇到風暴潮或颱風時被捲入海中。而颱風亦會將一些陳年垃圾帶回陸地,她們就曾在風暴過後,執到市政局年代的垃圾筒。「你睇,塑膠根本冇被分解,咁多年後依然完好無缺。」
「我的山海日誌」早前發佈了2021年的郊外垃圾數據[1],山徑垃圾的首位是煙頭、其次是紙巾和食物包裝;海岸垃圾則以水樽及水樽蓋最多,第三位是浮球。九成半的海岸垃圾都是塑膠垃圾,約七成半是與飲食相關的即棄物,例如即棄餐具及包裝等。Yeungs認為有不少人都會自發淨山淨灘,但一般只會數算「幾多袋」垃圾,這個數字對公眾未必有很大意義,如果能仔細分類,數數有幾多個膠樽、幾多個口罩,我們就能將數字回歸到日常生活,當下次使用這些物品,就有多些反思和考慮。
海灘上的薛西弗斯
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因為被眾神懲罰,他要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快到達山頂的時候,巨石又會滾回山下,如此永無止境地重複下去。淨灘的人就是那位現實中的薛西弗斯,就算將垃圾完全清走,但轉眼又有海浪將新的垃圾沖上來,那淨灘又有什麼意義呢?
惟一班淨灘義工不但沒有氣餒,反而樂在其中。Yeungs坦言,淨灘本身的實際作用不大,「大家都明白淨灘係解決唔到問題。」但淨灘的過程和所收集的數據,就可以起教育作用。正是如此,他們反而會選擇一些較多垃圾的海灘,每次淨灘都無法將所有垃圾清走,她認為「清不完」的感覺反而是好事,令人明白我們必須從改變日常生活入手,減少使用即棄產品及源頭減廢。「如果根本唔使用,垃圾就冇機會係海邊出現。喺日常生活中減廢,比起去海岸淨灘輕鬆得多啦!」
源頭減廢才是王道
很多人都覺得只要自己沒有亂丟垃圾,垃圾都會被送到堆填區處理,山與海的垃圾都不關自己事。Yeungs則認為事實不盡如此,「你試想想每日用幾百萬個口罩,只有1%冇被妥善處理,數量係幾驚人。」
垃圾可能在送去堆填區之前,有機會被野生動物翻弄,亦有可能被風浪捲入自然環境中。Yeungs舉例指,當公眾開始大量使用快速檢測包後,海邊就出現很多快速檢測棒;又例如有新飲品推出市面,約一星期之後就可以在海邊拾到該飲品的膠樽。看來垃圾進入自然的速度,比我們想像中快得多。
說到底,改變生活習慣,減少使用即棄及塑膠產品,才是拯救山海之道。有見及此,是次展覽特設走塑留影區,將塑膠垃圾按顏色分類成一道彩虹,希望參觀者打卡的同時,提醒自己及身邊人,源頭減廢,走塑救地球。
「山邊走走‧海邊找找」山徑及海岸垃圾數據發佈及展覽
日期:2022年6月18-19日(六至日)
時間:6月18日(六)13:00-20:00 / 6月19日(日)13:00-19:00
地點:牛頭角偉業街146號美嘉工業大廈E座1樓2室-lifexit 生.本原
(牛頭角港鐵站B6出口步行7分鐘)